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衡俊昌
近百年前,这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儿女英勇奋斗,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如今,这是一片投资兴业热土,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重点项目大干快上,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呈现出追赶超越的良好发展态势——这就是南郑区梁山镇。
昔日,这里曾是陕南革命的摇篮
位于梁山镇爱国村西北,有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寺院遗址,院外的街道水泥铺路、熙熙攘攘;院内却是青砖黛瓦、古朴自然。
当谈起这座历经千年的院落时,龙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明难掩内心的激动:“这里就是陕南特委代表会议旧址,陕南特委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仍然坚持革命斗争,有力地支持了红四方面军在陕南的活动。”
1927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结合陕南实际,决定将汉中、安康、商洛划为一个区域,设立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史称陕南特委。1930年11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梁益堂的组织下,中共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郑区梁山镇龙岗寺召开,选举产生了12人组成的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
军旗、钢盔、手榴弹、布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等史料在陈列室按年代序列整齐地摆放着。
“别看这座院子不大,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会议的成功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陕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崭新一页。”王海明的解说,把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陕南特委正式成立后,历任16位书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创办《前驱周刊》,后改名《追求》;1932年12月创建了红二十九军;1933年,中共陕南特委配合开辟了南郑(今汉中)经大河坎、牟家坝、青石关、凉水井、碑坝至川北红军总部的红色交通线,组织人员运送情报和医药等物资,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四方面军的经济封锁,对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昔日的战火硝烟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淡去,在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革命旧址依然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辉。2017年,南郑区政府在中院东西厢房开辟了名为“汉水红歌”的陕南特委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并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未正式开馆,但是慕名而来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今朝,这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土
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机器轰鸣的车间厂房、机械化作业的农田……在梁山镇,处处洋溢着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气息,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稳步前进的重要力量。
“我们选择这里落户,就是因为梁山的干部有拼劲,敢担当,为我们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相信公司在这里肯定有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现代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伊萨电梯公司年产5000部智能电梯生产线及标准化厂房已经在梁山镇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负责人对落户梁山镇的后续发展很有信心。
“梁山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我们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接续奋斗,干好当前的每一项重点工作。”该镇党委书记姚恒一直带领党委班子坚守在项目建设一线,激励全镇干群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医养康养、道路交通、移民搬迁、园区建设……南郑区一半以上的重点项目都在梁山镇落地生根,也带动了周边村子的发展。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南瓜、辣椒等农产品销往全省各地,玫瑰园的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家庭农场、合作社收益越来越高……曾经是全镇最贫困的前丰村,仅用了5年时间就将群众收入翻了一番,现如今人均年收入已经达1.3万元,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
“很多年轻人也回来了,能在家门口把钱挣了,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已经是前丰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兴玉,前些年也是长期在外务工,现如今不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自己的小日子也是过得红红火火。
未来,这里将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幸福之地
汉中美康中心美康源高端医学保健颐养项目地处梁山镇东北角,占地75亩,总投资约4.4亿元,可承载800多人入住,带动当地就业100余人。
“梁山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离汉江很近,很适合建立康养中心。”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这个项目以医养融合为理念,构建‘养、乐、食、居、医’特色服务,让全市老年朋友有个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
时至中午,烈日炎炎,但东辰外国语学校二期项目建设工地上仍热火朝天。为了确保9月开学,梁山镇全力配合建设方抢抓工期,积极协调征地拆迁及后续工作。
“该项目如期建成投用,梁山的土地上将拥有一座高端民办学校,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定居、兴业,大量的资源也会向这里倾斜。”配合项目建设的该镇城建办负责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打造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建设东辰外国语学校二期,完善梁山片区城市路网建设,推动梁山镇濂水家园(启迪科技城安置区)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一个又一个惠及民生项目的落地,既为“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打造增添了强劲动能,也让梁山镇人民拥有高品质生活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