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通讯员 刘允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专题《中国说》节目组先后将镜头聚焦于一位普通农民——华英。
华英,何方神圣,竟获如此高光时刻?
镜头背后,是这位农民兄弟保护朱鹮的故事。
华英,洋县草坝村农民。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一代代朱鹮,留下了一串串故事。
上世纪末,一对朱鹮在他家房后一棵老榆树上筑了窝巢,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华英了解一些朱鹮保护的知识,便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每天一早一晚都到树下去转一圈,随时准备帮助朱鹮驱赶其天敌老鹰和蛇。为此,他和几位邻居在老榆树上插入一圈刮胡刀片,阻止蛇攀爬上树。几个月后,又有好几对朱鹮在村南桦树林安营扎寨。他和村民们用塑料膜包裹树干,塑料膜光滑,蛇就爬不上去。随后,他在村民大会上提出:凡有朱鹮筑巢的树木,不得修枝、砍伐;凡发现受侵害朱鹮,应第一时间上前护卫并报告村上或朱鹮保护部门;坚决响应政府号召,不在朱鹮巢区附近农田里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2006年,华英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申请,成立了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从此,他又有了一个新角色——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会长。
在协会的号召下,聚集起136名志同道合者,他们中有公务员、农民、退休教师、学龄少年……从此,这群人在洋县32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观察、记录以朱鹮为主体的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情况、栖息分布,探索、实施保护措施。他们还进村庄、入校园,义务宣讲爱鸟护鸟知识128场,受众数万人。
会长华英收集、拍摄自然状态下的各种鸟类资料图片20余万张,撰写文字资料30余万字,建成了一套洋县鸟种分布的动态档案,为研究、保护、拯救洋县境内以朱鹮为代表的鸟种,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与日本中国朱鹮保护协会成功举办4届《我与朱鹮共生存》中日小学生书画比赛;与中央电视台《绿野寻踪》栏目在洋县多个学校联合举办“鸟类保护生态知识校际比拼活动”。
2008年,华英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建立“朱鹮人家”观鸟基地。利用这个平台,他与日本、美国、香港等28个国家和地区数千名专家和爱鸟人士,一起爬山涉水、晨昏守侯,一起观察、记录朱鹮的生存、繁衍状况,交流护鸟心得和见解。
2005年、2008年、2018年,华英三次受邀飞抵日本,参加日、中、韩三国环境教育研讨会。他没有辜负时任驻日大使崔天凯的嘱托:向国际友人讲好中国人保护朱鹮的故事。鸟类专家、日本立教大学教授上田惠介听了他的交流发言,击节称赞:“你和你的同伴对本地鸟类的了解及如何保护的思考、努力,超乎我的想象,海内外爱鸟人士对你和你的同伴的一片赞誉名副其实。”
有记者问华英,为何如此痴迷于鸟类保护?
华英讲了一件往事: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家里房梁上的一只雏燕掉下来,他捉起来逗玩,正玩得忘情,却遭到父亲的呵斥:“快放了,那可是一条命命儿!”
这大约是当农民的父亲,对华英关于敬畏生命的最早启蒙。
比起父辈,新时代的农民华英,其视野、见识、胸襟更为广阔、高远、深邃。
在他的案头,摆放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一组数据触目惊心:从1970年到2016年这短短4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8%,余下动物生存亦俞发困难。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着所需的一切:水源、空气、食物以及各种自然资源。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类美丽的家园;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今年油菜花开的季节,面对英国环保专家、中国政府气候变化法制工作顾问特里·汤申德先生,华英谈到他的团队、他的乡亲为保护朱鹮、保护生态环境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以及从最初的7只到当下的7000多只,是什么铺垫了朱鹮的初步繁盛,他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一句话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此外,华英在谈到乡亲们在爱鸟护鸟的同时踏出致富路时颇感自豪,他拿出洋县的黑米酒、黑米茶、土蜂蜜,告诉这位英国朋友,这是朱鹮巢区农民禁施化肥、农药、除草剂之后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汤申德先生一一品尝后说:“非常好!我会将这些健康食品推荐给更多人,让他们有机会尝到这些中国味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华英和他的团队在爱鸟护鸟的路上,始终有一个追求:唤起更多人群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