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一缕轻烟 千年留香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青铜博山炉

2022-11-25 12:13  西北信息报

“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南朝文学家谢惠的《雪赋》灵动刻画了博山炉的飘逸、超然风姿,读罢令人意犹未尽,口齿留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代士大夫剪灯夜话、清逸玄远的生活意趣。那么,如此雅致的博山炉到底是什么样的?其中又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商洛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青铜博山炉,一起去探究吧。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博山炉,高10.9cm,口径8.2cm,底径8.5cm,子母扣,倒锥形盖,盖有镂空花纹,炉身平折沿,圆腹,喇叭形底座,下带托盘,为商州东龙山汉墓出土明器。考古专家根据器形、纹饰、出土信息等判断其为汉代器物。

博山炉,又名博山香薰,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常见为青铜和陶瓷材质,炉体呈豆形,上有盖,高而尖,镂空,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人物、鸟兽等纹饰。炉中焚香时,轻烟缭绕炉体,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如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故此得名。

汉代是博山炉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博山炉以西汉武帝时期最为典型,重叠的仙山、神鸟、奇兽,卷曲的云纹均为其经典主题。据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制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从中可知汉代博山炉之设计制作已极为精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山炉开始使用陶瓷制作;至隋唐,伴随仿金银制作工艺发展,博山炉造型趋向多元化,装饰更加考究别致;宋代博山炉在造型上作了简化,以几何化简洁的山峦线条取代汉代仙山、异兽等复杂造型;明代出现琉璃制博山炉,后伴随宣德炉的出产,博山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博山炉为何会盛行于汉代呢?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兰、蕙等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的“薰以桂椒”就是指这种原始熏香。到西汉时期,伴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产自西域和东南亚的沉香、檀香、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国。这类香料香味浓厚,烟气较小,但炉身较浅的豆式香炉无法适应此需要,因此造型特殊的新式香炉——博山炉便应运而生。

博山炉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古人的服装以丝、麻居多,易遭虫蛀,因此用博山炉熏香不仅可以清新空气、杀菌消毒,也能熏香衣物,防止虫蛀;二是在古人心中,神山系人界与天界的通道,以博山炉随葬代表着死后能够通过仙山到达天界的美好希望,体现了古人寄托亡魂的愿望。

商洛市博物馆的这件汉代青铜博山炉,线条流畅,造型巧妙,浑然一体,生动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非凡的创造能力,对研究中国古代熏香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探究汉代商洛地区丧葬习俗具有宝贵价值。任蕊婷

上一篇:千里结盟“结”出新歌《苏陕一家亲》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