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秉承红色精神 加快绿色发展

2021-04-28 10:46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刘利 朱媛媛

在钟家沟老街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前,本报记者采访周金华老人。 本报记者 李正社 摄

拾级登上玄天观,回望山脚下,映入眼帘的钟家沟草木葳蕤、静卧群山怀抱,清澈的牧马河从村边流过。

位于西乡县骆家坝镇的钟家沟村,曾是川陕古道上的必经之地。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驻扎,徐向前等红军将领主持召开钟家沟玄天观会议,并作出由陕入川、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决定。钟家沟,这个隐匿在大山深处的村庄亦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如今,随着对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合,骆家坝成为我市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19年底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了远近驰名的旅游目的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变。

老街居民有了新生活

4月25日,春雨霏霏,记者一行漫步在钟家沟老街,看着眼前的历史旧迹,听着当地群众讲述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红色革命故事,让人总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斑驳的水泥路,高低错落、经年老旧的建筑,沿街墙面上留存的不同时期的宣传标语……由于历史久远,老街上的房屋多数已无人居住,然而,老戏楼、车马店以及门口挂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牌匾的一栋明清风格二层小楼,依然能勾起人们对老街昔日的繁华和红色故事的记忆。

1932年12月12日,成功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先后到达西乡县廷水、私渡河、钟家沟、贯子山、峡口、骆家坝一带,随后将总部驻扎在钟家沟,于15日在玄天观召开了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并决定以川北为中心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听说红军的部队来了,大家都说‘恶人要倒霉了’。”今年82岁的周金华是骆家坝镇张家坝村村民,他从小常听长辈们说起红四方面军在骆家坝一带的故事。红军所到之处,当地群众热烈欢迎,让出房子收治伤员,帮助置办粮油物资,使部队迅速安顿下来。虽然只有8天时间的短暂停留,但红四方面军在当地宣传红军主张,帮助地方建军建政,打击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20世纪30年代,地处西乡、南郑、城固交界“三不管地段”的骆家坝,由于时局动乱,当地常发生匪患。而红军的到来,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久违的和平,也留下了红色革命的火种。

光阴如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骆家坝镇如今下辖7村1社区,共有居民10240人。道路、供水、绿化、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老街即将翻修获得新生,老街居民也搬进了移民搬迁安置社区,2020年该镇顺利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只有苏维埃,下苦穷人才有饭吃”“佃户不交地主租”这两条书于1932年、落款为红七十三师政治部的标语如今还隐约留在居民的外墙上。

“虽然红四方面军在这只待了几天,但是他们纪律严明,非常注重宣传,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周金华说,红军走到哪里就把先进的思想传播到哪里,沿途的石头、墙面到处都写上了宣传标语。红军部队有一万多人,但他们对老百姓的东西有借有还,坚持不进群众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晚上就住在房檐下。这些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红四方面军大部队从骆家坝撤离时,当地许多青年也志愿加入了红军。“跟着大部队一起走的其中一个战士姓刘,听老一辈人说,刘战士后来隐姓埋名,解放后到了南京某医院工作。一直牵挂家乡的他,60年代时还给当时的钟家沟公社捐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回忆起这段历史佳话,周金华颇为感慨。为了求证,记者通过骆家坝党委副书记罗杰多方联络,电话联系上了这位刘姓战士的家族孙辈,可惜因时间久远刘战士的真名没有查证到。

在红四方面军钟家沟会议会址,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则故事。1932年12月19日,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入川时,一批伤病员留下并移交给地方党组织,由党组织安排当地群众掩护、调养。其中,一名广东籍丁姓战士和两名病友留在钟家沟大兴村。不久,在敌军的搜捕中,两名病友不幸牺牲,小丁躲进深山老林得以幸免,并被钟家沟大兴村肖仁氏所救。当地群众知道后,纷纷帮忙打掩护、请医生、送饭菜衣被。担心走漏风声,肖仁氏和家人商定,把已痊愈的小丁接到家中居住,并认小丁为干儿子,改名叫肖贤明,还给他娶妻成家,小丁从此改口,称呼肖仁氏为肖妈妈,组成了亲如骨肉的一家人。

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骆家坝镇每年都会迎来大批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去年接待各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活动2万余人次。这里的红色故事和红色基因,深植于群众心中,并将代代相传。

住在风景区吃上旅游饭

茶叶、豆腐干、香椿、竹笋、牛肉干……尽管下着小雨,骆家坝景区附近的农户依然在家门口摆着小摊,售卖各种农家特色产品,

游客们不时驻足购买。

“我们村以前就是烂河坝,泥巴路晴天吃灰雨天和泥,门前来不了几个人,村民家里产的山货养的鸡鸭啥的,都要去镇上街道摆摊叫卖,辛苦的很,到了还落不下几个钱……”回想过去,骆家坝镇回龙村党支部书记涂祥春感慨道。

近年来,骆家坝镇紧密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建设,通过多方争取省市县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资金及县本级资金约6.8亿元,先后完成了峡骆路建设、移民搬迁工程建设、钟家沟至马儿崖红色交通线、钟家沟会议会址重建、马儿崖烈士纪念园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护修缮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项目。先后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镇、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旅游与农业产业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现在群众居住环境好了,平时自家做的农特产品或者挖来的野菜,在家门口就卖给了游客,每月逢集还能扩大销售,日子也好过多了。”骆家坝景区办公室主任张涛笑言,如今当地群众住在了风景区,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全镇发展茶叶生产厂家6家,农家乐32家、火锅店2家、客栈及宾馆12家,旅游业态日益丰富。近五年来,全镇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当地旅游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近3000户群众增收,其中贫困户800余户,人均年增收400元,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上一篇:市住建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