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红色“微治理”,兜住“稳稳的幸福”

2021-03-19 15:53  安康日报

记者 陈楚珺

心急了些,立春点的洋芋倒春寒冻坏不少。不过也没事,这春天一来,豇豆、四季豆、黄瓜都能点了,不怕没菜吃。春光正好,冯德仓吃过午饭便来到小菜园里翻看立春种下的洋芋。

2018年,冯德仓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了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一份子。说起以前的日子,冯德仓直摆头:我们是从七里沟村搬来的,老庄子就在黄洋河边,那时候日子难啊。种庄稼买肥料要下老县街上买,来回走30里路,老伴生病了不是背就是抬,走好远才能找得到车来拉,这样的日子,冯德仓和老伴将就怕了。

而现在,想吃什么菜就在村道旁的小菜园里种,吃菜再不花钱,水电有需要就找小管家,身体不舒服也找小管家,哪怕是半夜,打一个电话就有车开到楼下,将病人第一时间送往医院。这样的生活,让冯德仓很安心。老伴身体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做饭洗衣、收拾菜园子、接送孙子上学这都是我。但人不觉得累,心里踏实,日子称心。冯德仓说。

冯叔,赶紧两下忙完去小广场。社区给咱房子办不动产登记证,社区主任在小广场用大喇叭讲流程,说要注意准备哪些东西。一抬头,是社区网格长刘启山。

行么,这就过去。冯德仓停下手里的耙子,直起腰笑答道。

大好事儿,咱得积极配合,赶紧来啊冯叔。叮嘱完,刘启山一脚油门,骑着摩托车直奔一公里外的社区小广场去了。

在搬到社区之前,刘启山家和冯德仓家就住在黄洋河两对岸。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刘启山只能在镇上就近做些散工的活儿,每天骑摩托车来回奔波。现在生活在社区,孩子上学方便,妻子在社区小工厂干活多了一份收入,母亲身体不舒服也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刘启山和家人觉得,新家住得人精神焕发,心里舒坦。

规划、用地、竣工验收材料这些我们都为大家准备好了,咱们自己准备好身份证、户口本和安置住房分配或者购买凭证。大家谁还有疑问随时问,今天现场想不起来的话,下来给我打电话发微信小广场舞台上,社区主任陈敬新用话筒一遍遍重复着。

天朗气清,气温不断升高,小广场上热闹了起来,一旁登记材料处的队伍也越排越长。

对比2011年第一批搬迁群众入住时,现在的社区像脱胎换骨了。作为最早一批搬到社区的人,陈敬新对社区近年来的变化颇有感触。

在刚搬进社区的几年里,居民从楼上扔垃圾到马路上是常事,邻里间捡废品都能抢着骂起来。冬天时,年纪大一点的老人早上八九点不起床,因为用电舍不得,烤柴火烤不成。在陈敬新的回忆里,政府让我搬来的,我就等政府这样的话成了那时一些人的口头禅。

支部+党群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网格长的小管家式管理方式,就是用党建引领红色物业,聚焦小问题,帮助群众更好更快适应社区生活。小菜园让搬迁群众吃菜不愁;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儿童托管中心等小平台,提高群众居住品质现在有了十小工程,大家思想转变都很大。在陈敬新看来,十小工程不仅为社区的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抓手,更提升了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除此之外,小餐厅让搬迁特殊群体吃得饱、吃得好;小课堂提升搬迁群众知识技能;以小厅堂小公墓为红白理事会建设管理强力抓手,倡导社会新风尚; 饮水、用电、通讯等小配套,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小库房解决物资存放难问题;小市场科学布局生活超市、金融网点、交通站点、电商物流等服务设施,打造智慧型安置社区。针对搬迁后续帮扶难题,平利县开出了十小工程的良方,从群众衣食住行着手,建立健全社区工作机构,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聚焦微问题、做精微服务、做实微治理,就是要兜住乡亲们稳稳的幸福。我们现在是搬得出、过得好。以后,一定会更好!和乡亲们一样,新家园里新祈盼,陈敬新对未来的憧憬不曾停止。

上一篇:“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下一篇: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九指导组到汉滨督导检查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