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陈楚珺
上世纪80年代的办公楼,却孕育出现在市面上最为流行的粮食烘干装备。在平利县城的边缘,就藏着这样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969年,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机械厅联合承建平利县电机厂,这就是平利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公司占地31.54亩,有标准化厂房8095平方米,整装设备制造生产线3条,年生产水电站水工金属构件及钢结构6000吨、烘干机300余台,实现产值过亿元。据公司总经理王亮介绍,公司先后被省市评为专精特新行业之星安康市科技小巨人安康市先进集体企业,公司农机制造车间烘干机试制班组荣获中华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等。
从2012年回乡由一名电焊工做起,再到如今天南海北飞着发展客户,王亮经历了公司变化最剧烈的十年。之前在广东上海的大厂,生产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要求比较高,管理也很规范,一个月工资能拿到四五千元。回来后刚进厂时车间只有三四个工人,还是作坊式的生产,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所以非常不习惯。王亮回忆道。但因为了解了国家相关政策,对农机行业有足够的信心,王亮还是选择了坚持。
天道酬勤,一年后王亮成了车间的负责人,车间的人数也翻了一番。2013年公司的机器就卖到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那时候也经常出去做售后服务,发现公司业务不错。在王亮的印象中,当时国家有扶持政策,购买农机补贴可观,是整个农机行业的春天。那时候公司的业务还以果蔬烘干机为主,粮食烘干机为辅。2016年开始,王亮开始接触销售业务。一年后,他又转至广西分公司,主抓了半年的车间生产。
同年,在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涤尘教授、高忠全教授及其团队的帮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平利粮食加工装备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落户平利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平利县区域化优势特色产业,公司还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平利绞股蓝冻干装备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等。
2018年开始,公司专攻粮食生产的烘干机器。这种转变还是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果蔬类小型常规化机器的农机补贴变得很低,政策开始往粮食烘干领域倾斜。据王亮介绍,这也正是公司从众多农机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阶段。
面对已经饱和的市场,王亮和公司主要领导决定对公司的产品进行换代升级,生产出区别于传统粮食烘干机的智能化粮食烘干装备。
传统的塔式烘干机,时常出现粮食破碎、爆腰、变色等问题。在公司技术团队的研究下,发现这是因为粮食在烘干阶段会快速对表层进行干燥,而内部依然有水分。在随后进入冷却,就会使粮食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匀,内外脱水速率不一致,最终对粮食结构进行破坏。再加之来回循环烘干,粮食经过多次动态搬运,不可避免会给粮食带来机械损伤,进而影响品质。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公司研发团队首创了热风循环利用。通过混流通风、薄层、大风量等方式提高烘干效率和烘干均匀度,实现了对烘干中热风的循环利用。以静态烘干来减小机械干燥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以保温控湿来有效降低谷物爆腰率,以持续烘干来完成谷物干燥全过程。
结合农户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反馈,以及在研究团队提供的指导下,我们发明的新设备可以实现多段的无数次排湿,所以达到内外几乎同步脱水,应力大大减小了,爆腰率大大降低。据王亮介绍,依托产学研示范基地,公司成立了安康市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市级专家工作站,组建了以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涤尘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发合作团队,构建了交大研发、平利制造联动发展机制,为烘干机研发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公司研发的静态环流房式烘干机可实现烘干粮食整精米率高于传统历史烘干机6.4%到8.2%个百分点。整精米率是指整粳米占净稻谷的百分率,这也意味着,新烘干机可以产出更多完整、高质量的大米,提高农民收入。此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依据混流静态房式谷物干燥机制定了种子烘干机专项鉴定大纲。2021年,静态环流房式烘干机被评为陕西省重点新产品,被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农业农村重大十项新装备之一。
2013年至2021年间,平利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爱民研究院团队、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海清研究团队开展谷物烘干机研究的技术合作工作,期间,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对产品性能试验、改进提升、质量安全等提出改进意见,在促进产品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等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农机行业已经发展到瓶颈期了,很多基础参数没法再做提升,整个行业也处于下坡。最高峰时全国有1000多家农机企业,现在只有几十家运营得还不错。很多农机企业在倒闭的边缘,我们恰恰相反,产品不是卖不出去,而是做不出来。产品生产能力亟须提升,但这还不是王亮最担心的问题。
已经在朋友圈见到过仿冒产品了,正在走相关法律程序。在中国的生产行业里,像我们公司从零做到一很难,但从一做到一百很容易。尽管我们很早就申请了专利,但审理知识产权案件需要的资料繁琐,程序复杂,周期长,且安康擅长知识产权类案件的律师很少,所以至今仍旧未能立案。在王亮看来,这种情况对企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与日俱增,而又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