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机车轰鸣的车间,高温高湿的纺纱环境,汗珠从额头一滴滴滑下,在纺织工人们灵动的指尖上,一排排纺纱机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由棉花到线再到布,织就着属于纺织人的锦绣华章。
面对纺织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陕西提出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政策赋能,扬长补短,促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到2025年力争达到850亿元,基本建成集新型纤维纱线、功能面料、智能装备、绿色印染、时尚家纺、品牌服装、产业用纺织、渠道销售“八位一体”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2023是“十四五”关键之年,陕西纺织行业如何找到发力点和突破口?龙头企业将推出哪些新产品、应用哪些新技术?2月20至21日,记者跟随陕西省经济联合会一行走访了西安、咸阳多家纺织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重组整合传统产业迎来“新曙光”
在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纱锭飞旋,机器轰鸣,从清梳、前纺、细纱到后纺的各道工序,车间内棉条缓缓前行、罗拉急速飞转,职工们在车档内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目前,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从业人员3700余人,拥有纱锭30万枚,气流纺2000头,各类无梭织机1546台,可年产纱线3.5万吨,坯布1.8亿米。”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振华说,公司拥有“风轮”、“翠华山”、“雅迪丝”、“劲松”、“秦岭”等一大批自主品牌,并拥有两个“国家级新产品”和一批“陕西省名牌产品”,产品远销欧盟、北美、日韩、非洲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立于2012年9月的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顺应国家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响应陕西省重振纺织雄风号召,由咸阳市人民政府出资组建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公司由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西北二棉纺织有限公司、陕西八方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华润纺织有限公司和陕西华润印染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经过退城进园、整合重组而成。经过努力转型、升级,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品牌影响力、产品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的纺织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及检测基地。
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疫情影响,2022年,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度陷入发展困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加之疫情冲击,2022年是我们纺织行业最难的一年,去年我们总营收290多亿,前年是420亿,少了近一半。”范振华说,2022年,得益于政府税务等各项资金的帮扶,企业逐步走出困境,随着国内疫情的消散,他对今年企业的发展仍然有信心。“内销今年会好一些,毕竟疫情放开了,十几亿人,大家肯定要买点东西,要消费。”
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随着时代发展,穿得暖不再是人们对衣物的首要要求,穿得好、穿得美、穿得科技环保,已逐渐成为时尚。一件看似普通的衣服,有多少科技元素融入其中?又有哪些工艺和材料的讲究?
钢丝、牛奶平日里吃的、用的竟也可以做成衣服,这在以前人们是不能想象的,在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些却早已成为现实。
“手指粗的不锈钢,经过多次拉伸,拉到6.5微米细,做成钢丝纤维,钢具有导电、屏蔽电磁波、防静电等属性,利用钢丝纤维做成的服装,可以满足孕妇、石化、炼油等不同行业、消费者的特殊需求。”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世雄说,类似于这样的纤维,在行业内,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像牛奶纤维,它主要是从牛奶里面提取的,强调的是高舒适性、亲肤性,用它制作的服装舒适度可以达到婴幼儿皮肤质地。”李世雄说。
面料是服装之魂,任何一件服装都离不开对面料本身的塑造,新材料的研发,也促使了上下游企业产生更多新的服装产品。在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展厅,一张张证书,一件件高科技服装展品,都在讲述着研究院创新驱动、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重点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包括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陕西棉纺织技术期刊社、陕西元盛进出口有限公司、陕西纺标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等,是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陕西省纺织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陕西省纺织计量中心依托单位。
“我们有4个研发团队,研发费用占整个销售的7.3%。”李世雄说,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员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织造设备,研发、生产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性能优良、拥有自主技术创新的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纺织机电产品,广泛运用于国防、警用装备、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煤炭、电子、冶金、焊接等领域和纺织企业生产、管理等领域。近几年先后参与起草国家标准《防护服装防静电服》和《防护服装隔热服》、行业标准《芳纶1313印染布》、公安部《警用材料特警战训服面料》标准等各类标准10余项,主办的《棉纺织技术》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纺织行业、陕西科技期刊领先地位。
建院以来,共完成科研课题近400项,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研究成果获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省部级和行业奖项,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去年我们收入增长50%,利润增长110%,收入和利润达到建院以来最好水平。”李世雄说,在一代又一代纺研人的接续奋斗下,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赢得了业界的认同和社会的肯定。
数字赋能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非制造布在陕西以前是没有的,我们是第一家。”西安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安民说,水刺复合材料生产线于2020年开工建设,共规划6条,去年已经进行了试运营,该项目的建成,对于打造陕西纺织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该公司水刺复合材料生产线项目车间,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寥寥数人,与传统纺织业的劳动密集型相比,整个生产车间只需几人操作,就可实现纺织产品全流程生产。
“无纺布的面料应用越来越广,我们的订单现在已经接到4月中旬。”何安民说,水刺复合材料生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非织造材料技术之一,因为清洁、卫生,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美容、包装等领域,可用于生产干巾、湿巾、面膜、一次性口罩、妇女卫生用品、婴幼儿用品、医护用品等,利润水平远远高于传统纺织。
该公司现有员工2000余人,拥有纱锭18.8万枚、喷气织机712台。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779.28万元,同比增加276.44万元;棉纱总产量13293.92吨,棉布总产量6576.91万米,利润总额完成105.15万元,在极其严峻的市场环境下,生产经营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十四五”末,企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将达到8至10亿元。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引擎动力的不断增强,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纺织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让传统纺织产业焕发新活力。
为全面推动企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西安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助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改革之路上阔步前进。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科技平台,目前已与陕西纺织科学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公司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利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围绕品种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质量提升重点工作,连年投入资金,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改造。
智慧变革引领产业迈入“新时尚”
如今,个性化定制服装极大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穿衣需求,成为愈来愈多人的新选择。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抢抓机遇,主动出击,进军服装定制市场,并逐步向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转型,让行业焕发全新活力。
在服装定制这个超千亿赛道里,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作为陕西本土服装公司,创建于1986年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家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外贸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国有控股企业。近年来,公司取得了12个软件著作权、8个实用新型专利。被中服协评为“2020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2021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确定为“专精特新”企业。
“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库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服装产业的产销率。”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雯英说,杜克普公司已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拥有西北唯一的服装大数据中心,国际最先进的法国力克MTM设计与裁剪系统,可实现高效的个性化设计。以信息化七大管理系统以及C2M供应链模式,以智能化高科技生产设备以及管理模式,生产中高端个性化定制西装、衬衣、西裤为主要产品,利用互联网云数据实现由传统的大规模制造转型为大规模柔性化个性定制,来满足市场对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可实现日产个性化定制西服200套,年产值1.49亿元人民币。
同时,成为HM、金企鹅、BOSS、ZARA、皮尔卡丹等国际品牌的合作伙伴。
目前,杜克普公司现有标准厂房48000平方米,年产服装150万件(套),产值33000万元。产品涵盖高档西服、衬衣、西裤、时装、羽绒服、棉衣、户外服饰、运动衫、风衣、警服、军用服装、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等,其中“杜克普西服”为陕西省名牌产品,杜克普服装系列产品荣获“中国著名品牌”,连续五年被评为“陕西服装行业十强企业”。
全面谋划绘就产业振兴“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不断转型升级的中国纺织产业链。
近年来,陕西纺织服装行业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逐渐形成以西安、咸阳等纺织工业园区为承载,以棉纺织、功能性服装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费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陕西纺织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与全国和纺织工业大省相比,陕西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资产总额小、优势企业缺乏、竞争力偏低,同时,纺织产品领域初加工比例较高,精、深加工能力较弱,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和化学纤维占比较低,自主品牌影响力小,依然制约着陕西纺织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陕西纺织业、服装服饰业和化学纤维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77∶18∶5优化至2020年的68∶24∶8,但与全国47∶28∶25的比例相比,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目前,陕西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99家,201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9.45亿元,占全国份额不到0.5%。。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推动陕西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抢抓发展机遇,2022年6月,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纺织行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陕西纺织行业发展不再仅强调增量目标,而要将产业的质量提升与内涵拓展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未来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产业集群化为依托,以科技、时尚、绿色为方向,以安全低碳化为目标,以高端智能化为重点,对标纺织经济发达省份,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潜力,继续发挥好行业在保障生产供给、激发内需活力、改善民生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把数字赋能、智能升级、高端定制、时尚文化、绿色低碳、安全发展贯穿始终,实现纺织产业全面振兴,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