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来庆琳通讯员 许兵
冬闲人不闲,在石泉县城关镇双樟村珠芽黄魔芋种植大棚里,村党支部书记陈昌德带领农户们忙着采挖魔芋。今年村上的20余亩珠芽黄魔芋收成不错,亩产达到6000多斤,采收后还可以种一茬富硒羊肚菌,一地实现双收。陈昌德笑着说。
在离双樟村不远的石泉县富硒食品(预制菜)产业园里,安康柏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们正在有序忙碌,一个个鲜魔芋经过数道程序后,变成种类多样、口味不同的富硒魔芋食品。我们通过公司+农户、入股+分红、签订单保收购等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公司董事长陈荣军说。
魔芋生产加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地处秦巴山区的石泉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以富硒食品(预制菜)为首位产业、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蚕桑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坚定走好融合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石泉县富硒食品(预制菜)产业园
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抢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践行好山水共生、人文互动、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泉县委书记陈莲说。
三业联动稳增收
冬日暖阳,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农家民宿、农家乐等点缀在漫山遍野的桑园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明星村党总支书记刘家满正带领村民们对桑园进行冬季管理,积极谋划乡村春节文化旅游活动,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刘家满指着连绵的桑园介绍:这几年,我们抢抓农旅融合示范村建设机遇,相继建成了系列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吸引了一大批群众返乡创业就业,发展民宿农家乐等经营主体30家、农副产品小作坊30余户、农产品加工销售10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全村大多数村民被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由原来兴桑养蚕到现在兴桑养人的转变。
池河镇明星村游客多
产业兴才能带动百业旺。石泉县紧紧围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主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通过创新发展产业、带动创业、促进就业三业联动发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的发展活力,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创业就业热情转变为发展优势,聚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形成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人人有稳定就业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壮大产业上筑牢根基。坚持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提升的融合发展思路,围绕富硒食品、生态旅游、蚕桑产业、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中药材产业等六大产业链,实行链长制集群化推进,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制定出台《经济稳增长50条政策措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统筹抓好产业项目、产业链招商、产业体系建设等工作,形成了结构更优化、基础更坚实、链条更完善、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创新创业上增强活力。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出台《创业三百三千工程实施意见》《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返乡创业服务平台,组建创业创新专家服务团,分类建立归雁人才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办理尽职免责机制,降低创业担保贷款办理门槛,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2个,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每年筹措200万元的创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创业。
蚕农喜获丰收
在就近就业上全面覆盖。按照山上建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建工厂和园区布在社区边、工厂建在家门口、精准培训到人头的思路,探索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在全县搬迁安置点配套发展农业园区82个、新社区工厂40个,100户以上搬迁安置点实现社区工厂全覆盖,全县3891户6565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组建镇村劳务公司,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信息推送、岗位推介,用足用好公益性岗位,延伸三产服务业链条,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实现群众更高质量就业增收。
三产融合赋动能
杀年猪、庆丰收,又是一年庖汤香。冬季来临、春节将近,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负责人陈国盛和他的团队开始忙碌筹备汉水庖汤会文化旅游活动。
中坝作坊小镇运营以来,直接带动周边8个村600余户村民发展订单农业,70余户村民在小镇开店创业,让本村及周边村600余人实现就业。陈国盛欣慰地说:通过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增收致富。
中坝作坊小镇庖汤会文化旅游活动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石泉县坚持稳一强二活三、接二连三促一、多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做优农业、做大工业、做强旅游,推动生产、加工、流通、品牌、销售一体发展,建立健全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生产经营,将群众稳稳镶嵌在产业链上,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在做优有机农业中稳一产。按照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布局,聚焦蚕桑、畜禽、蔬菜、魔芋、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和茶叶、烤烟、食用菌、核桃、林果等五大特色产业,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产业联合体6家、家庭农场55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59个。构建了龙头企业+社区工厂(乡村工坊)+合作社+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的组织体系,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体系、丰富多元的产品体系以及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产业红利。
预制菜生产加工
在做大新型工业中强二产。坚持专业化布局、集约化发展、信息化支撑,建设功能定位清晰、要素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专业园区,持续壮大自嗨锅、正兴黄花菜、康达电子等8家链主企业,正在引进王小余等8家头部企业,着力打造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预制菜之乡。今年以来,富硒食品(预制菜)产值达53.08亿元,带动农户3万余户、种植基地8万亩,入企就业1800人。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衔接落实秦创原政策包,加强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标准设立等方面对接,推动价值链迈上中高端;依托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平台,建成经开区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交流中心和10个省市级专家工作站,转化专利技术110项,开发富硒产品361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秦岭艺术季夏至石泉文化旅游活动在草池湾举行
在做强生态旅游中活三产。聚焦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定位,实施核心旅游景区创建、基础设施配套、经营模式创新、智慧旅游建设、旅游融合提升五大行动,助推旅游产业全面提质转型、迭代升级。坚持+旅游标准,做好旅游+文章,发展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乡村工坊、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研学团建等新业态,常态开展跟着节气去旅行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四季文旅活动。按照政府投资建设、专业团队运营模式,加快建设汉江宿集、隐居乡里、莫干山民宿集群和草池湾田园综合体、本草溪谷中医药康养、幸福山居旅居养老等旅游产品,推进镇村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民变导游,逐步形成生态休闲康养相统筹、高中低消费群体相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全域全景全民齐参与的大旅游格局,带动从事旅游业达3.5万人。
三化同步促落实
在系列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保障下,返乡人才王金兰先后投资6000万元,成功创办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正兴有机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带动石泉县3000余户村民种植黄花菜1.2万亩,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
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在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功能集合、政策集成等方面下功夫。石泉县创新探索建立了产业发展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和人才支撑机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领导带头主抓、各级同向发力、干群合力攻坚的产业发展工作格局。
石泉县电子线束产业园
在组织推动上注重高效化。创新建立党政统筹、链长主抓、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主导、产业链链长主抓、部门和镇负责人主力推进落实机制,凝聚起上下联动、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在具体工作落实中,分年度制定产业发展任务清单,实行县级领导、责任单位主要领导、科级责任领导三级包抓,牵头单位领办直督、县狠抓落实办重点核督、县纪委监委问效监督三线督办,单项工作、重点项目、年度目标三位一体考核,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在要素保障上注重精准化。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三变改革和旅游项目点状供地、园区用地标准地改革,破解用地制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解决资金难题。创新成立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立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文化带民的旅游产业五带机制;设立强村公司,实施统一订单种植、品种技术、田间管理、集中收购的农业产业四统一机制;推行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责任部门负责、一名金融财务管家、一名税务顾问指导、一名法律顾问护航、一个专家团队助力的企业帮扶六个一机制和营商环境三本账制度,实现多元联结协作、多方互利共赢。
航拍山水相依的石泉县城
在人才支撑上注重长效化。建立选育管引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有境界、投资有实力、经营有能力,致富能帮带、新风能引领、治理能出力的三有三能标准,选好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头人;分层次、全覆盖开展科技下乡、基地实训、学历提升、实用技术等培训,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骨干力量;按照企业经营型、农业生产型、生产能手型、能工巧匠型四个类型,分类建立了3000余人的乡土人才资源库;持续抓好专家工作站、人才公寓、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等平台建设,实行柔性引才引智工程,把各类人才引进来,融入乡村、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