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石泉县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0-10 12:06  安康日报

通讯员 许兵

金秋时节,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满目绿意充盈,在那一片片密植桑园中,蚕农忙着采摘桑叶,喂养最后一批秋蚕。民宿、农家乐、游乐设施点缀在桑园之中,游客置身于此,让人流连忘返,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池河镇明星村醉美桑海景区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就出土于该县池河流域。如今,古老的蚕桑产业被勤劳能干、敢于创新的石泉人民所传承,新发展理念、新技术手段、新融合思路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俨然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绿银行,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兴桑增绿美环境

9月9日,从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获悉,池河镇明星村成功创建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明星村还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休闲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由明星、大阳、草庙三个村合并发展壮大的新明星村,和蚕桑密不可分。

过去三个村蚕桑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合并成新村以后,村上成立了由集体经济控股、村民入股的旅游公司,通过盘活土地、山林等资源,实行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筹建、资源资产统一开发,栽种密植高效桑园6000余亩,涉及蚕桑、果桑、观赏桑等2000多个品种,于是明星村就有了西北第一蚕桑大村中国醉美桑海的名头。

蚕农喜获丰收

看到成片的桑树不但绿化美化了乡村环境,还给群众带来了持续可观的收入,明星村党总支书记刘家满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站在天空之镜的玻璃平台上,刘家满指着一望无际的桑园介绍:这几年,我们借助蚕桑资源优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兴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了蚕桑、养鸡养猪、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年总产值达2亿元。

我们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持续创新探索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和生态富民产业。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跟蚕桑行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亲眼见证也亲身助推着明星村乃至全县蚕桑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在兴桑建园、发展蚕桑产业的过程中,石泉县舍得集中领导干部力量进行全力主抓、舍得集中连片建设优质丰产桑园、舍得投入资金对大镇大村大户进行奖补扶持,通过培育链主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大户订单生产模式,稳步扩增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把池河、中池2个镇打造为蚕桑产业核心区,把城关、迎丰、饶峰、两河、熨斗、喜河等镇发展为蚕桑特色产业区。通过持续不断发力,全县现有高标准优质桑园7.3万亩,2021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20亿元,实现了农、工、贸、文、旅一体化深度融合,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乡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石泉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蚕桑产业第一大县。

产业兴了,乡村绿了。石泉县坚持把兴桑增绿作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以山林经济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全县累计完成营地造林35.84万亩,村庄植被覆盖率达82.3%,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汉江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类标准,确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在石泉,多栽一棵桑、再添一片绿、富裕一方百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养蚕增收快致富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在石泉广大农村,这些流传至今的顺口溜民谚既形象道出了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蚕桑产业的依赖,也有效说明了蚕桑产业对稳定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

明星村村民刘本奎卖完第一批秋蚕茧,又开始投入到第二批秋蚕养殖中。他自信地说:今年蚕茧价格好,一年养上20来张蚕,光这一项收入就有三四万块钱。农闲时再把自家桑园套种的农产品拿到村上沧海桑田景区去卖,又能增加不少收入。

农户养蚕

刘本奎一家通过兴桑养蚕稳定增收致富,不仅在镇上买了新房,还供养出两个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负担小了,但刘本奎夫妻俩舍不得丢下家里10余亩丰产的桑园,在村上蚕桑合作社的带动指导下,刘本奎将原来的老房子改造成标准化蚕台用来养蚕,还在桑园套种土豆、花生等农产品,希望把蚕桑产业继续做大,更好融入乡村旅游发展。

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明星村走出了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增收之路,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美。刘家满说。2021年,全村养蚕近6000张,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1075户3488人的明星村,已有1600多人被镶嵌在了蚕桑产业链,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像刘本奎这样的农户、像明星村这样的乡村依靠蚕桑产业稳定增收致富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都得益于石泉县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链、大力转变蚕桑产业生产方式,通过政府扶链主企业、企业联合作社、合作社抓大户、大户带群众的办法,真正建立起企业+合作社+蚕农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与合作社、蚕农签订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给蚕农吃下定心丸,最大限度地保障蚕农利益。建立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小蚕工厂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现代科学养蚕技术。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扶持优惠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产业奖补,有效激发了企业和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在石泉县,有近万农户养蚕,3万多人从事蚕桑生产。县上还有15家跟蚕桑直接相关的工业企业,生产丝绸、蚕丝被、桑叶粉、桑葚酒等产品。石泉茧丝石泉蚕桑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泉县被中国蚕桑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2021年,石泉县发放蚕种7.2万张,蚕茧产量3302吨,占安康市总量的65%,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6亿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糜勇君发自内心地感叹:兴桑养蚕是打造蚕桑产业链,有力促推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基础。这真是一个富民强县的产业!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经济林中效益最好的,是生态林中经济效益最高的。

三产融合助振兴

请大家看,这就是放大了的鎏金铜蚕模型周末假期,在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内,来自外地的游客们正在听取蚕桑历史文化的讲解。

近年来,石泉县蚕桑文化园、金蚕之乡博物馆、醉美桑海博览园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众多游客来石泉探寻金蚕出土的故事、感受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体验乡村蚕桑旅游的魅力。

缫丝加工忙

石泉县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契机,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以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金蚕文化,加快推进蚕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步伐,使千年鎏金铜蚕绽放出了新的光彩,为延伸拓展蚕桑产业链注入了生机活力。

一产在延链,从单一的叶桑养蚕向果桑采摘、蛋白桑食用、品种桑观赏桑多元化推进,还发展桑园养鸡、桑园套种等,亩桑产值高达2万元;二产在补链,围绕打造蚕桑副产品,开发出桑叶茶、桑叶粉、桑叶饼、桑葚干、桑葚酒、富硒蚕蛹、蚕砂枕头、蚕丝衣被等特色旅游商品;三产在强链,以蚕桑文化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加快蚕桑产业与旅游、文化跨界融合发展进程。

如今在石泉,兴桑养蚕从第一产业出发,已形成育苗植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捻丝织绸到蚕桑副产品系列开发,以及产、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开发有丝绸服饰、蚕桑富硒食品等系列产品30余个,培育天虹蚕种、鎏金蚕蚕丝被等6个名优品牌,其中石泉蚕丝还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桑叶全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石泉蚕桑宴被授予中国名宴。

研学团队走进蚕桑博物馆

借助池河镇入选重点镇建设机遇和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优势,着力打造中国金蚕小镇,规划建设鎏金铜蚕文化溯源区、醉美桑海农旅体验区、蚕桑科技产业区、丝路风情温泉康养区四大功能板块。建成了明星村、五爱村两个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了醉美桑海博览园及荷塘月色丝路风情度假区两个旅游景区。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示推广中心,展销有5大类80多种500余件文创产品。

按照石泉县关于蚕桑产业链的布局,还要全面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打造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桑园达到10万亩,年养蚕发种实现10万张,蚕桑生产收入5亿元,副产品开发及丝绸产业收入20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建设鎏金铜蚕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蚕桑丝绸产业示范园。

上一篇:清涧北国枣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积极赋能枣产品精深加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