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安康现当代文学人物回望:陈敏

2022-06-24 11:08  安康日报

陈敏,1955年生于白河县。1979年由白河县水泥厂以全市文科第二名成绩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至安康日报社工作, 1988年任安康市(地区)首届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93年,在全市作家中率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儿红》《茶乡》《那只鸽子》《汉江号子》等作品登上《人民日报》《星星》《绿风》等大报大刊,到新千年以来,在《诗刊》《文艺报》等刊发《大汉江》《纸上安康》《安康说》诸多诗作,陈敏坚持守望本土、讴歌民众、抒情生活的创作道路,努力开掘创新,出版有作品集《蓝星星》《金月亮》《这方天空》《我们》等。从事安康日报副刊编辑及主编工作的三十余年里,获得中省报纸文艺副刊作品及编辑奖励一、二等奖42次,晋升高级编辑,提携新人,甘当人梯,把智慧和热忱奉献给了本土文学的繁荣发展。

安康诗歌兴盛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敏是领军人之一。

1993年陈敏加入中国作协,陈敏在中国散文诗研究会、星星诗刊、青年知识报等举办的大赛中,《想起那年八月》及2007年《苏州碎片》等获全国散文一等奖,诗歌《战友》获省作协新秀奖、星星诗刊奖。其代表作《陕南》《女儿红》《茶乡》等30余首诗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杂志上刊发,代表作《陕南》则为《白河县志》《陕西文学史》记载和收录。

作家叶延滨为陈敏的诗集作序,热情称赞其诗不卖弄、求情达、去雕琢、写新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扑面而来的内在展示善于剪裁,在抒情选境上有着传统诗歌的影子,而在语气节奏上却自由得十分现代安康学院教授姚维荣,在其主编的《安康当代文学史》中,对陈敏及其诗作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也作了充分的评价和展示:陈敏在安康乃至陕西文坛最有影响的,还是诗。《女儿红》是陈敏诗作的翘楚。

从安康文科榜眼走进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1981年大三时,陈敏在《安康日报》发表处女作到现在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在《长安》《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绿风》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组诗。工作后任《安康日报》副刊部主任,陈敏几十年里从事文学编辑、几十年里在扶持文学新人。近年来,他的新作在《中国诗歌》《延河》《四川文学》等相继发表,长诗《大汉江》2020年荣获汉滨区首届政府扶持二等奖。

诗人陈敏,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创作繁荣、90年代后期沉潜之后,如今依然在阅读与写作。始终恪守文学依然神圣,在诗歌创作中奔逐着、眺望着。

(李春芝)

陈敏曾以《茶乡》《陕南》《女儿红》等颇具陕南地域风情的诗作享誉诗坛。在评论安康文学的时候,陈敏时期曾经是安康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而被众多读者称道。尤其是他创作的《女儿红》,诗情浓郁,色彩厚重,其独具地域色彩的乡土写作,语言清新,浪漫与写实相得益彰,具有陈敏特有的表达风格。

2015年上半年以来,陈敏曾集中在一批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诗歌新作。秋风渐起/不慌不忙的叶子/落到秋分的心尖上/那么多的落叶/是诗人的代表作/发往唐朝了/ 那时节/诗人行走苍茫/用薄暮擦拭肿眼睛/巴山夜雨有多长/胚芽就有多少浅绿的黄/归于季节/守于颜色/叶子和她的种族/穿越自然的手掌心/拒绝了人类的沉浮 这些叶子,它们穿越了季节的浮华和苍凉,穿越了岁月静流里的红花凋落、时光飘零,它们对于人类世界的沉浮。是一笑而过,物我两忘。而现在,即使在这个令人倍感寒凉的秋天,即使是在生命的夕阳和黄昏时分,用薄暮擦拭肿眼睛,诗人依旧还有巴山夜雨,还有巴山夜雨萌生的胚芽浅绿的黄。他还是坚持着归于季节,守于颜色,他和那些叶子一样,穿越自然的手掌心拒绝了人类的沉浮,岁月赐予生命沧桑,也赐予生命以智慧,世事浮华之后,反倒修炼出了一份平和豁达,不慌不忙和从容谈定是如此决然地说出拒绝两个字,又是多么的率真与卓立!

2015年第一期《中国诗歌》实力派诗人专栏曾推出陈敏10首诗。在组诗《窗外的秋天中》之《菊花黄》中,陈敏这样写道:季节的小尾巴/站到了后排/从不说月季红/时间漫过了八月/九月/还有十月/还是喜欢角落里的山野/喜欢比一比人瘦黄花香/谈生死/也谈大地的苦日子/霜/还是白/月光又一次来到家乡/走走停停/一脚抵达了凉/一脚挂在树梢上/到不了根。

这首诗歌再次重现了陈敏诗歌特有的表达方式:想象丰富、内在沉郁、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古典意境,以及诗歌情感的自如收放。在这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站在秋天的尾巴上,看见山野的角落里的那些面孔:他们见过生死,他们过着苦日子,他们经历过岁月的霜寒,他们还远离故乡,他们的故乡月白如霜,他们到不了根,他们是活在现代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人,他们隐忍,他们坚强,是生活在诗人和你我之间的无数个你和我。这样的感慨,当然是转型期中国人情世俗社会必会有的风景,是中国人情洗练之后必然的经纬度。

阅读陈敏近期诗歌新作,寻求创新和超越的努力是明显的,也再次印证他于光阴磨砺中思想沉潜的彻悟和对于诗歌创作不懈的探索。他仍旧在写。我们有理由期待并且相信他会沿着古老的大汉江,把诗歌的清辉洒向远方。

(唐玉梅)

上一篇:宁陕检察:千里奔赴 倾力维护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