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崔慧芬 见习记者 乔妍 通讯员 陈卫东
2月16日,记者在佛坪县大河坝镇三河口村库区移民安置点看见,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喜庆对联,村民们脸上挂着笑容,儿童在广场追逐嬉戏,一派岁月静好的安居景象。
很难想象,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个灾后重建的施工现场。去年9月,频繁的强降雨致使该移民安置点后山山体滑坡,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该县高度重视,立即对最危险的40户132人进行临时转移安置,并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评估滑坡山体稳定性,研究确定了坡面削平、桩体加固、坡脚护基的立体整治方案,11月7日开始施工。
去年12月初,该县应急管理局在“进、知、解”活动走访中,了解到被转移安置的群众想回家过年的诉求后,迅速会同县自然资源局、大河坝镇等各方协商,决定每周倒排工期、工人编组分班,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施工,将原本3个月的工期缩短至1个多月。
由于安置点山体滑坡面有5000立方米,倾斜角度大,加之滑坡体与房屋之间距离小,作业面狭窄,导致施工难度很大。县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杨军和大河坝镇武装部长张鹏蹲守工地,紧急调动10余台挖掘设备,开辟了一条长300米、宽8米的施工作业通道,又加班加点对施工作业面滑坡垂直坡体进行削平处理,确保施工安全。为防止作业面土石下沉冲击,造成对房屋二次损害,连夜修建高5米的坡脚防挡墙,并协调供电所拉上高亮灯泡……
施工难度远不止于此。垂直面22根防滑桩,设计下掘深度22米,每掘进1米就要护壁加固。“作业通道未抢通前,大型挖掘设备进不去,全靠工人们扎进水泥坑人工完成掘进,山体垂直面削平作业也全靠人工凿,水泥等材料都是工人们肩挑背扛运送到场。”杨军指着防滑桩说。
“我们早一天完工,群众就早一天回迁。”谈起当时的情况,张鹏说,就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昼夜不停赶工期。去年12月21日,对各项坡体数据进行分析并研究工程进度后,确定具备回迁条件。杨军和张鹏着手制定村民回迁方案,动员群众回迁入住。
“当时只是提出了这个想法,没想到政府真的下大力气解决了。这背后有太多的不容易,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安置点居民李传生说。
去年12月23日,撤离87天后,被转移安置的32户112名受灾群众有序重返家园,“冰锅冷灶”的安置点重新升起袅袅炊烟。今年1月22日,剩余的8户20人也赶在春节前回归安置点故居,实现了“回家”过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