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方言用字有对错之分吗?你怎么看

2022-02-25 11:19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曹娜 文/图

“喋面皮子、快包花椒老、咋个家、红黑么法、这女女长得西……”近日,汉台区有户外公共场所竖立起写满汉中方言的公益广告牌,充满地方特色的词语吸引游客、市民驻足观赏,不少人还跟着字念,一时间引起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质疑,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汉中人,看牌子上有些字好像写错了,这样写是否合理规范?也有网友认为,可以接受这一写法,是宣传、学习汉中方言的一种途径。方言用字是否有对错之分?记者进行了采访。

有对错之分:公共服务领域用字应谨慎

“这‘喋面皮子’的‘喋’是不是写错了呀?我们在网络、电视上看到的一般都是这个‘咥’字。”2月21日,正在广告牌前观看的市民宋女士拿出手机,边查询边给记者详细解释:“不是所有方言都是音译出来的,有些是有规范汉字的,所以不能随意写。比如‘咥’,新华字典读音dié,基本解释为‘咬’。百度百科显示,‘咥’是陕西关中、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种方式,从字面意思看,吃至极致为之咥。”宋女士表示,虽然这种广告牌设计、创意有趣又吸睛,但还是应该严谨一些。把错别字当成方言用字来宣传不利于文化传承,还容易让不了解汉中文化的外地人产生误解。

在某文化单位任职的市民马先生与宋女士持同样观点。他告诉记者,规范汉字使用在我国是有具体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等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内容。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作为对外宣传汉中城市形象的展示牌,用字应该多多考究、慎之又慎。

没有对错之分:方言发音对应哪个字才是规范汉字没有标准

“我觉得这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既洋气又学到俚语,非常棒。而且方言本来就是一代代汉中人口口相传的,不必吹毛求疵,非得较真用哪个字才是最准确的表述。”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秉承没有对错之分的观点。

对汉中民俗颇有研究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汉中方言从古至今一直不断变迁。在同一时间段,全市范围内各个区域的方言读音差异很大。举例说,表达“提过来、拿过来”这个语义的,城固县一般说“lāo来”,略阳县说“tài来”,到了汉台区又习惯说“diā来”。同样一个意思,几个县区使用的语音不同,又怎么能规范到一个标准的汉字?所以究竟用哪个字对哪个字错,根本没有可以准确认定的依据。有市民建议,政府是否可以出个文件、规定,将约定俗成的一些方言用字规范起来?对此,记者咨询了法律工作者,他表示,语言文字不是地方性事务,地方没有立法或出台文件规定方言用字的权利。

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朱先生介绍,方言是脱离了标准书面语的地域性口语交际系统,书面文字体系上并不完全依赖于共同语,方言用字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方言发音对应哪个字是规范汉字,国家和地方也没有一个标准用来参考,而且这个方言规范字标准也不好制定:“举例说明,‘赶紧把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biā到墙上 ’,字 典 中汉语拼音没有‘biā’这个音节,无法有对应文字,更遑论用哪个汉字是规范的。对外宣传的方言用字,尽量使用约定俗成的字就行。没有发音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像‘咂八五西’这种用音译汉字表述的,特别注释一下属于音译就更加妥当。”

上一篇:让老战士们的 感人事迹广泛传扬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