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不同答复, 决定孩子的未来

2022-02-11 16:11  汉中日报

不少家长反映,寒假期间孩子沉迷手机现象越发严重。作为家长,我们要用心引导,别让孩子过度沉溺电子产品,也别让网络和手机成为孩子童年唯一的玩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至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 发生注意力障碍(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建议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至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至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建议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短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 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至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道理 来 ,怼得爸妈都 无语。面对 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用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建议父母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12至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多沟通,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可能看了这么多,真正做起来,很多家长还是头疼。如何在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和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间找个平衡点呢?父母的陪伴让孩子见识更大的天地。龙应台说:“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最优秀的父母,是最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带孩子散步、旅行、博览群书,孩子会在自然中观察虫居、鸟鸣、草露,感知山、海、云、雾之美,在书中拓展眼界和胸怀。从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润,被书香熏染的孩子,兴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会沉溺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一部小手机,往往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孩子的未来。好的父母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与父母们共勉。

(赵华)

上一篇:急救教育进校园迈出重要一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