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衡俊昌 见习记者 杨媚 吴宁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如今,距离“双减”政策落地已近5个月,我市中小学校落实情况如何?家长和学生又有什么样的体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走访。
校内“提质”,提升学生素质拓展
随着下午4点下课铃声响起,南郑区铁佛中学学生们迎来了最期待的时刻:兴趣班开课了!剪纸、绘画、航模……每个教室都有每个教室的“精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飘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铁佛中学是一所全封闭全寄宿制乡镇学校,留守儿童居多。校长朱影告诉记者,为充实孩子们多彩的童年,学校从去年起就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了。“双减”政策发布后,该校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123+x”模式,为孩子们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套餐,开设了手工、编织、剪纸、美术、航模等25类课后服务兴趣班。
铁佛中学其实是我市“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的缩影。目前全市纳入课后服务监测的义务教育学校447所,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多种多样的特色社团,更好地满足了学生课后服务需求,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开心、家长满意。
学后托管服务丰富的同时,课业负担也要降下来。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于提质减负,要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孩子乐学、善思,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是“双减”工作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为学生减轻负担。
小组讨论、上台展示、抢答问题……在汉台区西关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分小组围在一起,变身小演员,成为课堂的主体,踊跃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老师则是导演,边讲边问边答,主导着课堂的走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始终保持着活跃轻松的气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舒心,这样的课堂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西关小学袁老师说,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课到现在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极大减少了学生的上课走神现象,也达到差生掌握知识、优生巩固知识的目的。
“我挺喜欢这样的课堂,作业减少了,效率提高了,课余时间,我还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对于西关小学学生刘依涵来说,没有了超重的作业负担和没完没了的课外培训,有了更多开拓视野、自我提高的时间。
校内如何做实做强?这既是“双减”必答题,也是创新加分项。如今,我市不少学校正在进行一系列探索,减少重复性、惩罚性、低效率的作业,降低学生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高效率巩固知识。可以说,“减”并不是一减了之,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工作,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向课堂要质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校内都能学足学好。
校外“减负”,规范培训机构乱象
在龚新强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校外培训机构泛滥,优秀的教师流失到校外机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金钱挂钩,家长、孩子都不堪重负。“今年是我市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时期,要紧盯重点机构,严厉打击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补课行为。”
眼下,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的孩子们,不用再“赶场上课”,也少了“熬更守夜”的痛苦,他们有机会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也能够参加更多意趣盎然的课外实践。
“双减”落地,让教育“返璞归真”。学生甩掉沉甸甸的书包,摆脱众多的补课机构,是我市落实“双减”政策后最为明显的变化。眉头舒展了,身体动起来了,从孩子们的神情变化中,让我们看到了“双减”的意义。
多方合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我市落实“双减”,备受社会关注。在采访中记者也接触了不少家长,发现“双减”后,家长出现了不同的状态:有的仍然陷于教育焦虑不能自拔,总感觉孩子太“轻松”,会“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则是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自我“解放”。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提升“双减”效果不能只在校园里寻找方案。发挥好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力量同样重要。部分学生“偷跑”“抢跑”,必然导致焦虑情绪蔓延,形成一人站立、全体起立的“剧场效应”。“双减”,需要家长、老师、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协同减负”。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从学校层面来说,不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还是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保障学校课后服务经费等,都需要更精准的政策配套为“双减”保驾护航。对政府部门及社会层面来讲,整合社会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养分,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当然,家长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除了对“双减”政策给予支持配合,家长还要更多关注有利于孩子一生成长的素质培养,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双减”不是某一方的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学生减“负”不减“乐”,让“双减”减“负”不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