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永红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以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应对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协调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三农”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一产增加值179.73亿元,绝对值列全省第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707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位。
发展富民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优布局,突出汉中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奋力打造茶、菌、药三大冠军产业,提升畜、菜、果、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加快构建“3+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截至10月底,全市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5.2万吨、4.6万吨、14万吨,生猪总饲养量达到365万头,蔬菜、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45万吨、40万吨、4.4万吨。增效益,推广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30余项轻简化增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超过400万亩,建设30万亩水稻提质增效扩能示范基地。扩大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发展稻田养鱼、虾、鳅、鳖、蟹、蛙等11种模式,覆盖11个县区74个镇(街道)221个村,面积达52899亩,规模居全省第一,亩收入近万元,利润比单一种植水稻增加4000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抓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个。今年,略阳县黑河镇、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跻身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留坝县火烧店镇望星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镇巴县以推进5万亩有机中药材供应区建设为契机,形成独具镇巴特色的中医药康养及药旅融合新业态。
全产业链打造 促进农民增收
育主体,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7家、专业合作社7199家、家庭农场4595家,大力扶持以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多种方式,密切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增收。前三季度,全市239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企业固定职工8869人,季节性用工15232人。提能力,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016人,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106人,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塑品牌,全力打造“味见汉中”“汉中仙毫”区域公用品牌,初步构建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采取“1+N”平台运营,已确定40余款产品上市销售,在江苏省南通市设立专柜,产品平均溢价超过20%。2021年,通过“味见汉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相关企业销售农产品5亿元。
深化农村改革 创新农民增收途径
推进“三变”改革,积极推进“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合作经营”“联村抱团发展”“自主经营带动”等“三变”改革经验,多种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已全部清零,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收益3.09亿元,给集体成员分红6521万元。推进“三权分置”,稳定农户承包权,完成家庭承包地经营权确权登记77.8万户、确权430.4万亩。加快放活经营权,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23.9万户、流转耕地131.4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3%。农民以土地入股,通过入园务工、收益保底、按股分红、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了群众多层次增收。推进盘活利用,积极稳妥推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试点,城固县5个试点村通过复垦复绿、租赁经营、流转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116宗39.8亩、闲置住宅179宗,累计增收63.5万元。留坝县小留坝村盘活农户腾退的旧宅,与北京“隐居乡里”公司合作开发精品民宿,2020年村集体增收9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300元,带动务工增收30万元、产业增收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