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安康市汉滨区曾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区,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十三五”期间,该区紧紧围绕户脱贫村退出区摘帽标准,坚持住房安全为要,产业发展为先,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能力提升为本,政策保障为底,对标对表开展攻坚作战,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70个,23809户81594名群众搬出大山。脱贫后的汉滨,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老百姓稳得住、能致富。
“顶层设计+督导考核”强保障
汉滨区先后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实施方案》《实行搬迁群众“居住薄”制度的通知》《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批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有效完善了后续扶持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以健全规范的工作机制指引后扶工作快速向好推进。
为了精准发现和解决问题,汉滨区以督导考核为抓手,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百分制”考核,采取日常工作占考核40%,年度专项考核占60%的方式进行,每季度对各镇(办)、各部门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优,既保证了阶段性工作持续高质量推进,又保证了全年工作落实不走样。实行了“区级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社区”的工作机制,建立区领导小组-部门专岗-镇(街道)专班的组织架构,通过建立机制,健全机构,选齐配强人员,为后扶领导小组指挥各工作组高效畅通衔接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促安居
金秋时节,走进汉滨区关家镇小关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整齐美观的绿化带,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生活气息。
“社区内外的环境都挺不错的,和城里没啥区别。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下班了,没事儿就和邻居们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挺舒坦的。”小关社区居民邱明艳说道。小关社区安置点是关家镇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共有住户435户。“我们在每栋楼每一个单元选出单元长,然后定期走访安置户,了解他们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住得安心、住得放心。”小关社区党支部书记邱波介绍道。
如何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作为汉滨区五大安置社区之一的刘家沟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在实践探索中给出这样的答案:建强组织聚民心、完善制度稳民心、真情服务暖民心、文化引领顺民心。通过“四心”工作方法,让集中安置的全区二十多个镇办398户1881名贫困人口找到了“家”的温暖,真正解决了搬迁群众心理和情感上的“水土不服”,也让搬迁群众在社区扎下了根。
为了方便易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提升群众的归属感,汉滨区坚持易地搬迁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按照“保基本、保急需、保安全”的原则,总投资8400万元,提升改造了河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23个;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31个,总投资4600万元,涵盖党群综合服务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红白理事馆等民生项目。
汉滨区坚持“原籍管好地和林,社区负责房和人”的双重管理服务机制,出台了“居住簿”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使广大搬迁群众在搬迁社区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权益,保障了搬迁群众在就医、就业、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目前,累计办理证件9504本,32980人受益。
“产业配套+就业创业”助增收
今年9月,汉滨区吉河镇马坡岭新社区工厂、新城办陈家沟新社区工厂等9家新社区工厂相继投产运营,共投入缝纫机、裁片机等机器设备800多台,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这也标志着汉滨区提前三个月高质量超额完成年度新社区工厂发展任务。
近年来,借助“苏陕协作”机遇,汉滨区大力推进新社区工厂建设,实现了100人以上安置点社区工厂全覆盖,截至目前,汉滨区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80家,累计带动就业13200人次。
走进汉滨区县河镇红升社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社区毛绒玩具厂正在加紧生产,绣花厂也是一片繁忙,银雁科技公司内,工人们正在电脑上专注地录入数据……
汉滨区整合培训资源,定期开展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做到订单式培养、定点式输出,先后帮助4.1万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余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据了解,在社区规划选址时,就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产业先行,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实践证明,只有搬离了“穷窝”,才能彻底斩断“穷根”。搬进新社区的群众,通过社区公共服务、统一组织引导、新民风建设等方法,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和综合素质提升,逐步适应了新环境、融入了新生活。
徜徉在广袤的汉滨大地上,一座座别具风格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谱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