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复苏劲头足 实现“双增长”

2021-08-10 08:06  商洛日报

——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浅析

于宏彬 姚远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和农民增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障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延续一季度恢复性增长态势,实现收入、消费快速增长。

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复苏劲头延续,增速快于城镇。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29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865元,同比增速达到15.5%,上半年增速快于同期城镇居民5.4个百分点。从增速位次看,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次处于全省第1位,快于全省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2020—2021年商洛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图

自2020年上半年至今,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高于城镇居民,快速复苏态势持续保持,全市农村居民收入恢复稳定性较强。同时较2019年上半年收入5341元增加1088元,比2019年上半年累计增长20.3%,两年平均增长8.3%。

总量稳步提升,水平差距缩小。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为7448元,全市农村居民收入6429元,收入总量占全省平均水平的86.3%,分别较2020年同期和2021年一季度高出0.3和5.3个百分点,同全省农村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城镇相比,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516元,城乡收入倍差为2.1∶1,比2020年同期和2021年一季度均缩小0.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

多项利好政策推动

全市就业形势稳定,筑牢工资性收入增长之基。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23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66元,同比增长16.9%,对上半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53.9%,拉动收入增长8.3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0.3%。

工资性收入是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业形势稳定、新增就业人数上升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力。主要是农村居民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5万人,较一季度增长10.9万人,提前实现全年转移就业40万人的任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20多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300多个。5月1日起,新一轮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50元,调整后的二类、三类工资区标准每月分别达到1850元和1750元。

产业发展良好,助推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874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8元,同比增长17.2%,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14.8%,拉动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3.6%。

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全市农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夏粮播种面积较去年同期增加3501亩,增长0.35%,粮食总产量增长2.6%;特色产业菜、菌、药、茶产能提高,总产量较同期分别提高0.8%、8.9%、1.0%、9.4%;全市旅游市场复苏较好,有效带动乡村旅游项目,“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416.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4%和256.35%。

经济活动复苏,推进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63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元,同比增长50.0%,拉动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复苏,使得房屋租赁活动稳步转向正常化,加之农业经济主导产业的较快发展,加快推进了土地流转经营规模,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快。

社会保障有力,支撑转移净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226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0元,同比增长12.4%,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28.9%,拉动收入增长4.5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5.1%。

转移净收入作为全市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其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养老金、高龄补贴、困难救助等保障类补助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足额按时发放,且主要补贴标准逐年提高;我市多方位出台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撂荒地复耕种粮,每亩补助200元;对种植马铃薯、小麦每亩分别给予100元、60元良种补贴,同时对小麦给予100元的农资和耕作补贴;对种植木耳每袋补贴0.7元;今年上半年,农村家庭外出人员在外务工时长高于往年同期,寄带回收入和赡养收入均多于去年上半年。

消费支出恢复明显

2020年上半年,社会经济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深,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收缩,消费支出出现负增长。而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转好,今年上半年社会经济活动环境接近恢复正常,农村消费市场步入活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较2020年同期增长24.1%;与2019年同期消费支出情况比较,两年平均增长11.2%,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呈现显著的恢复性反弹增长态势。

从消费结构看,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同比增速均实现正增长。由于上半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显著,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正常运营,各类文体娱乐场所正常经营,加之节假日出行意愿增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和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大幅反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信支出反弹增势较为显著,分别增长45.1%、35.1%、33.8%。

其他消费支出中,受农村地区婚庆宴席增多,各类庆典活动带动作用明显,推动全市农村居民对食品和各类附加消费增加。上半年,全市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增长33.9%,人均衣着支出增长30.6%,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9%,人均居住支出增长1.2%。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长12.3%,两年平均增长4.9%,基本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

持续增收空间有限

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全市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群体的学历层次、技能等级偏低,就业渠道单一,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体力型岗位,以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岗位技术含量低、工资增长机制欠缺,同时群体素质较城镇劳动力仍有差距,工资增长空间受自身能力限制的现象较为普遍。

农业生产受限面较多,经营净收入增长欠稳定。我市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可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质量整体情况一般,机械化耕作推进难度较大。同时,全市农业活动最终产品以原料生产为主,以农田到市场为主要走向,产品附加值低。加之近期主要养殖饲料玉米价格在每公斤3元左右高位运行,养殖户养殖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财产净收入基数低,拉动增收能力有限。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虽增幅最高,但高增速是建立在低基数的基础上,人均仅为63元,拉动增长贡献率过低。同时,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有理财、红利等财产类投资收益的人群占比不高,而房租收入、土地转让金易受经济环境波动影响。

本地消费动能乏力,消费潜力待释放。全市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收入来源多样化不足、本地消费动能表现乏力的问题。当前,我市农村地区主要增收渠道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农村青壮年人群实现外出就业,客观上此类人群更易接受和适应新型消费模式,属于农村消费主力群体,但农村青壮年人群长期在外、返乡较少,无法有效带动本地农村消费力,拉动商洛本地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效果有限。

多方给力发掘潜能

抓稳岗就业,夯增收基础。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实现稳定就业是提高农村居民增收的基础,应积极落实增资政策,确保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让低收入群体收入有保障;鼓励本地单位扩充岗位,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促进更多人员实现本地就业;推进公益岗位开发,提供就业机会。

推产业融合,提经营质量。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契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强化民生保障,筑牢增收底线。转移净收入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保险增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低保、社会救济等保障标准,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优化农村环境,提高财产收益。应依托优质自然资源,盘活撂荒地、闲置地等建设设施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和养老民居,激活带动农村房屋租赁、土地流转,有效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上一篇:洛南脱贫攻坚典型 案例亮相央视专题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