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韩塘村:探索发展新模式 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1-06-24 16:25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黄韦华

宗营镇韩塘村曾经是距离市区较近的特色农业村,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尝试过香菇、大棚菜、药材种植,开办过无纺布厂、天姿彩瓦厂……如今的韩塘村在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模式。

“进城务工的、出城旅游的、来村委会办事的……经过都会吃一碗凉皮,面皮店方便了大家也能赚钱。4元钱一碗的面皮,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600多元呢。”该村4组46岁的村民赵治华经营着一家面皮店,他对记者说:“村上鼓励多种经营,年轻人打工赚钱居多,有技术的就地成立装修队,还有去市里办公司的,我在家门口守着面皮店赚点零花钱很知足。”

当问起村民都从事多种经营、土地谁来种时,赵治华搬条凳子坐下,拉开了话匣子:“眼睛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田,收的粮食自产自销,哪里来钱盖楼房。”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稻亩产1200斤,市场价每斤1.3元,毛收入1560元;小麦亩产700斤,市场价每斤1.1元,毛收入770元。除去种子、肥料、水费外,收割机收一亩水稻要支付100元机械费,插秧赶时间人工费280元每天。算下来,忙活两季,只要不亏本就不错了。所以,干脆把土地流转出去,交给有经验的人集中种植。

“打工一个月工资够买全家一年的粮食,家里的4亩农田流转出去了。”该村64岁的村民张继英对记者说:“儿子在镇上开挖掘机,每月工资5000多,要是在外地的话工资更高。儿媳就近务工,自己发挥余热带带孙子,家里农田根本顾不过来。”

由于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孩子居多;缺乏农产品的深精加工,传统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市场价不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农产品单一,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种田的收入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土地出现少许撂荒现象,如果不及时调整,将出现大面积撂荒。

富不富,看村干部。如何确保基本农田不撂荒,又能使农民增收呢?对以村党总支书记杨海宏为首的村干部来说是个严峻考验,他们不断探索、考察、实践着。

近年来,杨海宏先后深入到苏州、浙江、杭州考察发达地区农村农村发展情况,到甘肃省的康县学习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今年5月底,由区农经站带队,到礼泉县的白村、袁家村参观了农村发展新模式。

通过多次学习、取经,杨海宏带着村干部结合本村实际,鼓励村民从事多种经营:进城务工的村民需要缴纳水费、提交保险等,村委会提前统计、登记在册,晚上加班上门服务,解决务工人员早出晚归后顾之忧;针对村内开设小饭馆、小卖部的,简化办证手续并为其提供上门服务;对于外出包工程、开公司的,及时开具相关证明……

除了鼓励村民从事多种经营,村上牵头吸引陕西春芳草坪农业有限公司来投资,集中流转村民土地100余亩作为种植基地,就地解决村民务工、增收;积极申请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农田产出水平;整合农村空闲宅基地和四荒地,挤出可建设用地指标,招商引资兴办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农头企业,走农、工、商,产、研、学一体化发展路子;对现有集体资产、资源疏理整合,盘活经营壮大集体经济。

“村上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距离市区近,周末、节假日游客不少。”记者在村委会碰到前来咨询乡村旅游开发的村民小涵,他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握机会发展旅游产业,收益不会比外出打工少。”据了解,韩塘村和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将“神农莊院”打造成国防教育拓展训练基地,这将成为村民增收、致富新通道。

谈起旅游发展潜力,开了12年面皮店的赵治华最有发言权:“道路硬化、拓宽了,化粪池改造了,污水横流、蚊虫满地的老黄历翻篇了。村里有了保洁员、道旁有了绿化树、门口有了小花坛,南来的北往的游客多了,餐饮生意会更好。”

注重经济发展,不断探索经营发展新模式,增强发展后劲的同时,韩塘村注重生态环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文化精神建设方面下大力气。除了乡规民约上墙、文化标语宣传、乡村大舞台文艺汇演等,还积极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好儿媳、创业能手等评选活动,村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2017年至2020年,该村被汉台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村标兵”;2018年,该村被评为“食品安全示范村”;2019年底,被汉台区政府评为“先进村(社区)”;2020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上一篇:渭南市召开“无欠薪”城市创建工作动员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