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在眉县档案馆,翻开一本厚厚的照片档案,两个年轻的脸庞映入眼帘,斑驳的照片上,两个青年风华正茂,目光坚毅深邃。这两个年轻人,一位是马德,一位是余政。74年前3月的一个夜晚,面对国民党一次次地恐吓引诱、严刑拷打,他们镇定自若、宁死不屈。
从来壮烈不偷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时任眉县县委书记马德、副书记余政被杀害在耀县小丘镇,遗体抛入枯井。牺牲时,马德31岁、余政27岁。
胸怀理想立志救国
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之时,一代代热血青年上下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不惜牺牲生命,留下了一串串永不褪色的名字,其中就有马德、余政。
▲如今的豆家堡村
近日,记者来到眉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先烈的足迹、倾听他们的革命故事。
“中共眉县县委恢复后,担任眉县县委书记的马德和副书记余政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人员介绍的余音还在耳畔,记者的思绪已经被带回到了那段革命年代。
马德原名马启庆,1916年9月13日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县马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考入西安高中。在西安求学期间,他一直站在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在严峻的斗争中,马德在政治上日趋成熟。1937年春,经杨浩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德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参加了中央组织部组织的实习团,到志丹县担任了一个区的工作组长。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满怀报国志的年轻人在志丹县实习期间,常常在东方露出鱼肚白时,在河边跳跃跑步,面对启明星像宣誓一般高喊:“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不怕任何困难,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共产党员要迎着困难上……”铿锵有力的声音,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余政经常带在身边学习的党章
而同一时期的蒲城县尧山中学,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特务分子李浩任校长,他大肆逮捕、开除进步学生。在此求学的余政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追求进步,学习和信仰马列主义理论,不久经张敏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尧山中学党总支书记。
余政原名许景先,临潼县武屯镇耿许东堡村人,1920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余政更加积极,他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办墙报、举办歌咏比赛、编演爱国剧等,痛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英勇事迹,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卑劣行径。面对国民党蒲城当局的污蔑压制,余政没有退缩,继续带领学生宣传抗日。
“我们是处在民族千钧一发的时刻!
……
要光荣,只有用我们的鲜血冲掉民族的耻辱!
要知道,敌人踩的是中华儿女的头颅!
炎黄子孙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冲啊!冲过了湍急的漩流,光明的世界就在前头。
……”
当时余政为了鼓舞大家斗志,写了很多信和诗,这是其中一篇。铿锵有力的字句之间,无不流露出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哪怕身处洪流依然初心如磐的信念。
投身革命无所畏惧
试办秘密“夜党校”,以三青团干事为掩护开展工作……在同一历史坐标中,两个年轻人怀揣相同的信仰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开展革命活动。
“1946年春,陕西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向关中各县派出干部,恢复发展各级党组织,组建游击武装力量。不久,中共眉县县委在横渠恢复,马德任书记,余政任副书记。”眉县档案馆副馆长张颖介绍。
马德因为没有公开的社会身份做掩护,加之和他接头的庞生春叛党,国民党县政府又把横渠划为特区,妄图将共产党人一网打尽,马德处境十分艰险。为了安全,马德住在横渠马家河滩,并在这里做短工,他白天拉土运粪,晚上到各秘密联系点开展工作,虽然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却热心关照别人。一名姓孙的长工的母亲病重,马德叫其回家侍奉母亲,自己替他干活。
在马家河滩,马德给地主家当长工时,给长工们讲秋收起义、红军长征的故事。在武家堡隐蔽时,他到学校给师生教唱革命歌曲,并利用漫画宣传、教育群众。
后来,敌人在马家河滩搜捕,马德转移到豆家堡城西玉米地里,他仍以打短工做掩护,拼命为党工作。马德在张衡、汶湃等同志的协助下,恢复了一些党员的组织关系。
余政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三青团眉县团部干事,在任三青团干事长的李骥德身边工作,李骥德是共产党员。一到眉县,余政首先了解了1941年眉县县委遭受破坏的情况,询问了现有党员思想状况,讲述了全国革命形势,鼓励他们认识革命事业的艰难曲折,并恢复了王醒吾的组织关系。
1946年8月,三五九旅300余人北出秦岭,进入眉县横渠地区,护送中原根据地干部到边区。国民党眉县当局派武装阻击。余政得知这一消息后,冒着危险前往横渠,及时向部队报告敌情,使部队安全转移,随后他又组织人力物力,协助三五九旅顺利通过眉县。
1946年深秋,国民党情报人员谎称李达准备开展革命活动和游击活动。李骥德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余政设法通报马德、汶湃加强隐蔽,注意安全。随后,余政以三青团部视察身份查询此事,回县后他故意摆出官腔痛斥情报人员捏造事端、无事生非、情报失实的无能行为。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冬日的寒风凛冽如刀,革命的激情热烈似火。1947年1月,冬日的萧瑟还未褪去,大地沉寂而苍茫。
马德、余政回省委汇报工作,他俩到马栏,得知省委已迁高窑子,即到高窑子向省委汇报情况,听取了对当前工作的安排。汇报完,他俩欲回眉县,无奈敌军封锁了道路,难以动身,只好按照组织安排,在一私人开办、实际是省委招待所的客栈里住了20多天。
▲豆家堡村群众种植的猕猴桃
当时同住的周毅问马德:“你是山西口音,到蒋管区工作不方便吧?”马德答道:“只要是党给的任务,天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后来组织上要中共耀县县委书记张仲平设法护送马德、余政,又因战事吃紧未联系上他俩。而马德、余政又惦记着眉县党的工作,心急如焚,实在等不及,他俩于3月22日清早出发回眉县,途经耀县移寨时,发现敌人大批军队通过,便躲在坡底隐蔽,待敌军过后继续前进,不幸被耀县西和乡乡队副杨绛山发觉逮捕。
在审讯中,乡丁用皮鞭抽打马德、余政,用烧红的铁锭子在身上乱烫,但他们丝毫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党的秘密。当晚,又被押送到国民党陕西省保安一团三营(驻防耀县)悬梁拷打,马德、余政宁死不屈。
审讯人员将他们分开,对余政说:你的同伴已经什么都招了,你赶紧如实交代吧。余政怒斥道:“住口,不许你们污蔑我的战友!”敌人一看得不到什么,就对余政动用酷刑,用皮鞭抽打,余政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仍拒不开口。国民党士兵看余政如此坚强,便用烧红的铁锭子在他身上烫,余政被敌人折磨得死去活来。
记者在《眉县志》中看到这样一段:面对凶恶的敌人,马德、余政镇定自若,他们挣扎着站起来,沙哑着嗓子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胜利万岁!”凌晨,国民党士兵将马德、余政押到小丘镇西北角一口枯井旁杀害,遗体抛入枯井。马德牺牲时31岁,余政牺牲时27岁。1951年,中共陕西省委将烈士忠骨分别移葬故土,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烈士忠骨长眠故土,他们的故事镌刻在了西秦大地的青山绿水间。
▲如今的豆家堡村
时下,眉县这片热土上,产业发展迸发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在马德曾经开展革命活动的豆家堡村,先烈信仰坚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成为当地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知书达理、敬老孝亲在豆家堡村蔚然成风,依托猕猴桃等主导产业,豆家堡村2020年人均收入17054元,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更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我们将继承和发扬马德、余政等先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告慰先烈。”豆家堡村党总支书记张增峰说。
焦 点 人 物
马德
(1916-1947)
余政
(1920-1947)
记 者 感 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无论时空如何变幻,英雄总是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直指人心。
采访中,当我看到马德、余政两位先烈的照片,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在青春年华选择上下而求索、不惜牺牲生命,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座照亮前进道路的灯塔。
走过万水千山,不忘来时之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铭记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在眉县豆家堡村党史教育馆里,马德、余政烈士的事迹图文并茂地展出,一批批人来这里参观学习,从革命精神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动力。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人们正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如你们所愿!(宝鸡日报记者 秦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