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未来五年“中国制造”这么干

2021-03-20 12:07  汉中日报

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基础工艺,新突破将孕育哪些新机遇?数字工厂、云上生态、智慧供应链,新模式将催生怎样新产业?

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进行部署。未来五年,中国制造将迎来哪些新变迁?

夯实基础,加强“底盘”支撑

中国制造加快升级,练好“基本功”尤为重要。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未来五年,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放在关键位置。

“必不可少,至关重要。”TCL董事长李东生用此概括基础能力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以电子制造为例,半导体功率器件是我们所需的主要器件,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很多产业都会涉及。”他说,TCL科技组建了半导体业务部门,计划在半导体功率器件方面扩大产能、提高技术,争取率先突破。

半导体材料、电容电阻、传感器……当前,基础元器件渗透至各个角落。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等,同样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底盘”。

“基础领域如果做不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难以实现。”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认为,夯实基础,也意味着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围绕补链强链,我国提出一系列举措。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2021年,工信部将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形成重点攻关清单名录,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监测评估,并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带动作用,实施挂图作战、“揭榜挂帅”等制度,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聚焦创新,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技术的落脚点在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关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阶段的转换要求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的背后,是创新的集成与应用,是新动能的持续培育,更是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构筑。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正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的步伐。

抓住数字化机遇培育新优势,是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另一维度。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将初步建成,工信部将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同时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未来五年,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模式将发挥更多作用。”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认为,平台企业将发挥技术优势、开放数据资源,带动生态链上的中小企业智能升级。

降本减负,助力企业复元气增活力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鼓励资源要素向制造业聚集。

从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到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聚焦制造业降本减负,我国做出部署。

直采数据、直达现场、直接作业,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推出“网上电网”,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办电效率;开设“企业微课”、智能化培训,多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开放资源……做好服务制造业的“加法”,一系列举措正在展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肖亚庆特别提出,中央财政将在“十四五”时期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头部投资机构也要深度赋能。”高瓴资本合伙人李良说,高瓴对硬科技、前沿技术的投资占比几乎为整个投资布局的80%,未来将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投入。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工信部将通过3至5年时间,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制造业领域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上一篇:汉中市举办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专题培训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