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周四晚7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终南文化书院博雅论坛第43讲暨“论道终南”跨文化讲坛第101期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多元生命·复调脉络·隐显线索——《庄子·德充符》新解”,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主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志伟评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斯珉主持。
陈赟教授首先指出,对《德充符》的通常理解是以形残貌丑者为“德充符”的代表人物,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忘记自身的形体残缺,正是内德充实,以德而忘形,而全文中的其他人物都被视为衬托他们的配角。这种通行理解存在着局限,没有洞彻《德充符》叙事与结构的复杂性,而实际上是以单一线索削减了《德充符》乃至《庄子》的丰富意涵。
随后,陈赟教授对《德充符》中的人物进行了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其一,“游方之外”的超越性人格,以其对世间性及其机制——方(身体与社会及其礼法秩序)——的超越为特点;此类人格能够“支离其形”,因内德充实而忘其形体,因而对身体残缺超然视之。但超越性人格可游于方外而不能游于方内,形而上(超越性)与形而下(世间性)被置于相互否定的紧张对峙状态。其二,“游方之内”的圆满性人格,能进一步“支离其德”,也就是由忘形而进一步忘德,以至于“上德不德”;这种人格超越了“超越性”,能够融圣于凡、化圆为方;在方内即可游,既可通于方外,又能安于方内;换言之,圆满性人格在超越性与世间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达成了相即相入、交互内嵌的平衡。上述两种人格都可以做到“游”的境界,但超越性人格无法理解圆满性人格,而圆满性人格却能理解超越性人格。第三种人格则是普通的常人,既不能游于方内,也不能游于方外,但他仍然生活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张力性结构中,既可能走向超越性,也可能向形而下沉沦,其生活充满着可上可下的无定性,因而也就是真正的可能性存在。超越性人格在《德充符》中构成显的线索,其代表是形体残缺者、相貌丑陋者,以及老聃;贯穿于全文并三次出现的庄子笔下的孔子则是圆满性人格的符号,相对于超越性人格,这是隐性的线索。常人的代表是常季、子产与惠施:常季是生活在世间但又渴慕超越性的常人亚型;子产则是常人中的“人之君子”,但其人性却被缩减为世间性及其礼法;常人的最下者则是惠施所象征的亚型,它彻底失去了对于超越性的敏感,其生存意味着形而上维度与精神实质的匮乏。
最后,陈赟教授指出,《德充符》以三种人格在不同场景中的彼此交会,互为隐显,以达到交互阐释的复调效果,展开对多元人性、世间性与超越性的多元论说。这种由复调性叙事结构、多元人格及其隐显交互而组构的万籁不同的生命场景,无法被化约为身体残缺者因德而忘形的单一线性叙事。
陈赟教授的讲座内容深刻,分析细密,逻辑严谨,得到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随后,人文学院的陈志伟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陈赟教授也回答了在场师生关于庄子思想和中国哲学的诸多问题。讲座最后在热烈的学术互动气氛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