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上,人文学院在线上举办“中国哲学与海外汉学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六期,邀请到中共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主讲“论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评议,副院长张斯珉副教授主持。该讲座也属于人才办项目“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
报告主持人张斯珉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主讲人和评议人。乔清举,河南禹州人,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副厅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哲学、宋明理学、中国生态哲学及中国现代哲学。魏冬,男,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当前主要从事张载关学研究和社会普及工作。出版相关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
在报告开始之前,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兴向乔清举教授颁发聘书,聘请乔清举教授为学校特聘教授。乔清举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强调朱子思想中理气动静问题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也是朱子学说中的固有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研究,也能充分理解中国人在思考哲学问题中的思考方式。
首先,关于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的提及,乔清举教授认为太极或理的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哲学本身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古希腊开始,“理念”的提出就是对自然认识的升华,古希腊哲学中已经研究这个问题,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也是探讨事物的动力问题。
冯友兰先生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有静之理,但理本身不动亦不静。直至晚年,尚批评理可以动、可以生气之说。牟宗三先生主张朱子之理“只存有而不活动”,即认为理是不动的。
冯友兰是为了强调朱子之理的先验性与形上性,以揭示中国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质,从而使中国哲学研究同时亦成为引进与建立“哲学”的思维方式之渠道。牟宗三强调理“只存有而不活动”的意图在于批评朱子之理不能创生万物,由此判定朱子哲学非儒家正宗,乃“别子为宗”。另一方面,贺麟、成中英等先生主张,在朱子哲学中理是能动的。上述观点分歧表明了太极动静问题在朱子哲学中的复杂性。
其次,乔清举教授区分了形上形下两种动静。受分析哲学语言分层理论的启发,乔老师主张,朱子“动”“静”概念的内涵,可分为形上形下两个层次,其动、静概念可同时涉这两个层次。前者为理或太极的动静,可谓本体意义的动静;后者为气的动静,可谓现象意义之动静。
在朱子,理无动静是理无形而下的动静,非谓其无形而上的动静;太极有动静,是谓其有形而上的动静,非谓其有形而下的动静。
再次,乔清举教授从兼、有、涵、该贯四个指涉概念来讨论理之动静问题。紧接着,太极或理如何动静的问题,从 “主”、“生”、“应”、“继”、“行”、“妙”等五方面阐述具体的动静形式。
最后,乔清举教授从道体流行之境界方面讲述,强调在朱子哲学中,在本体上,气世界之如此表现,是由理来主宰、主导与发动的,故当现实世界之气之运动合乎理时,即为“天命流行”之状态,亦为道体流行之状态。此时,形而上下,融为一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可直指形而下之世界而谓其为形而上之世界。
其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进行评议,魏冬教授首先感谢乔清举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达自己也从讲座中得到新的启发。一方面,魏冬教授认为乔老师选择冯友兰、牟宗三等作为大陆和港台两地学者对朱子学说的回应的一些观点,非常具有合理性和意义;另一方面,辨别形上形下两个层面,对我们理解朱子“理”的学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宋明理学与海外汉学专题系列”讲座报告缘起于人文学院与西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的“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这个译丛旨在“提供他者的眼光,考量中国哲学海外研究的向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构提供借鉴”,已经出版刘纪璐教授《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一书,学院和西北大学出版社以此为契机,策划组织开展了这个系列讲座活动。另外,此套译丛还出版了罗思文教授的《反对个人主义:儒家对道德、政治、家庭和宗教基础的重新思考》,由学院王珏和王晨光两位老师翻译,以及陈金樑教授的《道之二解:王弼与河上公<老子>注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超逸博士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