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余其顺:为大山学子燃起一把火

2023-11-23 12:05  安康日报

通讯员 唐小明 文/图

11月14日,星期二,多云转阴,大山深处更显冷清。在汉阴县汉阳镇渭溪小学的六年级教室,年过五旬的余其顺正在给班上的5个学生上语文课。学生虽少,但丝毫不影响余老师的激情,领学诵读字正腔圆,分析阐释鞭辟入里,俯身辅导不厌其烦

余其顺和他的学生们

余其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汉阳人,从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4个年头。34年来,余其顺的足迹遍布汉阳镇的8所山区学校,从始至终都在教学一线,把最美的人生记忆散落在一间间教室里、一块块黑板上、一本本教案中。

用良心教书,职业就是信仰

农村出身的余其顺,也曾憧憬走出大山、奔向城市,但受家庭环境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他在目睹了许多家庭因子女辍学而走向穷困后,深刻意识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的通道。于是在18岁那年,刚出社会的余其顺装着一肚子墨水,又回到了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一头扎进全县最远的双坪九年制学校。

从踏上讲台那天起,就注定了余其顺与教书有缘。从教至今,他长期承担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在他看来,语文是一门为学生滋润心灵、启迪智慧、播种梦想的学科,激发学生兴趣格外重要。多年来,余其顺把激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通过习作打榜作文PK等招数,逐步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情绪,潜移默化提升着他们的语文素养。他的潜心教研,亦实现了学生与自身的双重提升,其所带的多届学生语文成绩名列全镇乃至全县前列,其本人撰写的《篾匠父亲》《重教支书》《爱心的三个镜头》等20多篇教学随笔在省市媒体发表。

教书热情与日俱增,职业热爱历久弥新。余其顺从工作首站到后来的几度调动,在山与山之间来回穿梭。在这之中,余其顺也有过转行到行政单位的机会,但在面临二次职业选择的关头,他最终选择了坚定一个信念: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本书。作为一个老教师,余老师真的是用良心在教书,我们共事多年,他在教学上、品行上都是严格要求自己。渭溪小学教师李建国如是说。

用仁爱育人,把学生视为子女

任教至今,余其顺走过的8所学校均系乡村学校,所带的一批又一批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家庭,其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特殊群体占有相当比重。对于农村长大的余其顺而言,他深知对这些学生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给予心理关爱,唯有把仁爱之心融入教育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情感共鸣、精神鼓舞和价值塑造。

曾经有个学生为表达感谢,他透过窗户悄悄地给我递进一封信。还有个学生他总是跟着我走,我调动到哪他转学到哪。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搭桥渡河,一不小心掉进河沟,我站在河里凝望着学生不愿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回忆起那些以爱铸魂的瞬间,余其顺意犹未尽、很是动容。他认为,每个学生就像一朵花,只要在仁爱的浸润下,就有千姿百态和芬芳各异,对学生应该多元评价而非唯分数论成败,因为学生不是挣分的机器。

在余其顺的行为示范下,特别是他秉持小学只是起点,成就要看多年后的包容心态,以不影响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选择,其所带出的学生多数都能在进入社会后找到归属、有所建树。

用责任奉献,以校为家写春秋

甘为人梯的34年,也是余其顺舍小家、顾大家的34年。他的家庭在早些年已迁至安康市区,妻子姜国荣一人在家操持家务,儿子余磊在汉滨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这些年,余其顺都是住校多、在家少,常年往返于安康市区和汉阴山区,大把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学校里。

特别是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在山区学校师资匮乏的大背景下,余其顺临危受命,在汉阳镇位置偏远、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健康小学担任校长。履新后,余其顺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抓教学、优德育、重管理。很快,健康小学就在全镇村级完全小学中崭露头角。

2008年,健康小学校舍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形成危房,所有师生搬进了由彩钢瓦搭建而成的临时校舍。考虑到师生安全问题和学校长足发展,作为校长的余其顺立即着手新建校舍。为了让师生能在下个学期顺利搬入新校舍,2008年的整个暑假,他都奔忙在新建校舍的工地上,与工人一道抢进度、赶工期、运材料,时常通宵劳作,或是夜不能寐。

那个暑假,余其顺用休息时间换来了新校舍如期投用。他以校为家当工人,进而错过了期待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多场赛事直播。那一年,他回味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辑成《2008,我们一起走过》,并被刊载至2009年元旦出版的《安康日报》。

从一颗良心到两鬓斑白,从一腔热忱到三尺讲台。34年扎根山区,一支粉笔写就一页页园丁序章,只因从教初心永远炽热。34年,余其顺就在那里,就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平凡的坚守,为大山学子燃起了一把信念之火、照亮了一段前行之路。

上一篇:石泉人大开展城市创建“随手拍”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