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田丕 李莹 陈楚珺
八月底的一个普通周末,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多家民宿再次迎来满房。
今年五一和端午节期间,客房更是爆满,很多游客只能住帐篷,或是住在农户家中。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派驻中坝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胡兰英告诉我们,中坝作坊小镇位于后柳镇东南11公里处,于2018年10月正式开园,每年的5月到10月是这里的旅游高峰期。
2016年,石泉县引进创业能人,深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等文化内涵,结合陕南民间手工作坊技艺,将原中坝村搬迁安置点的房屋,打造成酿酒、草编、做豆腐、搨辣子、传统榨油坊、活字印刷、扎染等不同业态的七十二非遗传统手工作坊小镇。
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文化演出
非遗+旅游,让这个昔日小山村焕发出了新活力,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后柳镇中坝村人,七年前,朱树珍还远在外地打工。自从中坝作坊小镇建起来后,她便凭借扎染手艺开办了扎染工坊,制作手帕、服饰等物品。
今年生意还不错,有很多周边的学校,还有安康、西安等地的学校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像这种手工艺品,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大部分都会选择买一个当纪念品。朱树珍说。
据胡兰英介绍,目前中坝作坊小镇共带动40多户村民自主创业,年均收入近10万元。每年吸收100余人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中坝作坊小镇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这几年来,中坝作坊小镇不断拓展旅游项目,建设了一批精品民宿,打造了帐篷营地、巴少山寨部落、荷塘花海等项目,并通过举办疱汤会、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打造集非遗体验、游学研学、旅游度假、团建拓展、文创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带动村民增收和村域经济发展。
如今,中坝作坊小镇已是热门旅游地、研学基地,每年吸引10万人次来小镇观光打卡。同时,也成为石泉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很多人专门来此体验非遗文化的乐趣与魅力。
在石泉这片文化的沃土上,除了以七十二非遗传统手工作坊闻名的中坝作坊小镇以外,还生长出了一个又一个打卡点。
池河镇历史悠久,是西北第一蚕桑大镇,有着扎实的蚕桑产业基础和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千年鎏金铜蚕就出土于池河镇谭家湾村。
学生参观石泉蚕桑博物馆
多年来,池河镇借助鎏金铜蚕历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中国金蚕小镇,规划建设鎏金铜蚕文化溯源区、最美桑海农旅体验区、蚕桑科技产业区、丝路风情温泉康养区四大功能板块,建成了明星村、五爱村两个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了最美桑海博览园及荷塘月色丝路风情度假区两个旅游景区。
在池河镇金蚕之乡展览馆,展示着鎏金铜蚕文物介绍和石泉蚕桑产业发展史,充分发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展览馆旁边的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是石泉打造的金蚕文创展销基地,该中心投资开发了五大类80个池河金蚕谭氏六宝文创产品,主要包括游丝路之源石泉带幸福安康回家鎏金铜蚕系列产品毛绒玩具、工艺礼品等,发行鎏金铜蚕纪念邮票、纪念封,研发鎏金铜蚕纪念币等产品。
就在今年6月,丝路之源幸福安康第五届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大会暨中国石泉第四届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系列文旅商贸活动在池河金蚕小镇开幕,共吸引签订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9个,签约金额达到26 亿元。
如今,鎏金铜蚕已然成为石泉县最具代表的名片,打造出了属于石泉特有的金蚕文化。
石泉县依托鎏金铜蚕文化、鬼谷子文化和汉水文化三张名片,每年举办春季民间文化艺术节、夏季蚕桑文化节、秋季鬼谷子文化节、冬季庖汤会四大文旅活动,创新开展跟着节气去旅行系列文旅活动,做优叫响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品牌正是通过开展此类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持续扩大了石泉四季文旅和四季体育赛事品牌知名度影响力。
庖汤会游客如织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石泉县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深挖鎏金铜蚕、鬼谷子、汉水文化底蕴,做足旅游+文章,做精+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311.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9.2亿元。
每到假期,游客总是对诗和远方心生向往。而在石泉,这一期望变得触手可及。
如今,当游客踏入石泉,可以在1600余年历史的秦巴老街探寻最久远的石泉印记,品味火狮飞龙、汉调二黄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前往古典风韵十足的秦巴风情园,感受大型实景歌舞剧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带来的别样文化体验。更可以在金蚕小镇欣赏万亩桑海带来的视觉震撼,在鬼谷岭顶峰天台观重温千年前鬼谷子著写十三篇的历史场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伴随着文旅深度融合,石泉从悠悠岁月中走来,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