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陈楚珺 实习生 杨琴 王子腾 梁荣煜
王婆,我们明天在剧院排《渔舟配》,您能来指导一下吗?
可以,什么时候?
王婆,我们排戏的时候有一些问题,我们来小区找您看看可以吗?
好啊,你们吃早饭没有呀?我带你们先去门口早餐店吃点东西。
王婆,我最近写了一个新剧本《激战牛蹄岭》,今天排戏想请您指导指导可以吗?
新剧本好!我等下来看看你们排戏的情况。
以上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调二黄传承人王发芸老师的生活片段,只要关于汉调二黄的相关要求,她总是乐呵呵地应下来,学生们也亲切地叫她王婆。
机缘巧合初识汉剧,下定决心私定终身
1956年,时值安康正月十五的文艺演出,15岁的王发芸作为西关小学和西关金川街的代表出演了《刘海砍樵》,并参与集体表演跑竹马。由于出色的表现,她被星火剧团免试招收为学员,自此正式步入汉调二黄的世界。
受当时传统旧思想的影响,王发芸的母亲认为戏子不是一个好行当,强烈反对她学习汉剧。但我就是对汉调二黄十分感兴趣,想去学习,我的哥哥姐姐们也支持我,我便顶着母亲那边的压力坚持去参加剧团的学习、训练和演出,后面渐渐地她在家人的劝说下也来看我表演,便也同意我学习汉剧了。
在汉调二黄的十大行当里,王发芸偏爱武旦、刀马旦和花旦这类角色,喜欢耍花枪、舞刀马,扮演诸如武将和江湖女侠等勇武的女性角色。然而这些角色的表演在唱、念、做、打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王发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说:其他大部分学员都是七八岁就开始学习了,而我15岁才开始,不管是从身体素质还是学戏的悟性来说都差了好大一截。但是我心里喜欢汉剧,所以就给自己规定:要勤练、多练、苦练。每天比别人早起些练早功,晚上别人练完休息我还要练。正是靠着心中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王发芸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一步一步缩小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对汉调二黄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然而王发芸的汉剧学习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现代传媒冲击下汉调二黄又跌入低谷,许多剧团纷纷解散,安康汉剧团(现为汉调二黄研究院)也濒临破产。那时候我们不发工资或者少发工资,很多人都下海了。出于经济压力,王发芸也曾离开过剧团一段时间,去做稠酒维持生计,但是我心里仍旧对汉剧念念不忘,所以后面我决定要继续学习、继续表演,不能就此将汉剧放弃!
1996年王发芸退休,次年被查出身患癌症,医生说最坏的情况只能活三个月。王发芸笑着对记者说:我当时想,这不能呀?我才刚退休,还没好好享受生活,这阎王爷就这么着急将我召过去?我才不去呢!慈祥的笑容背后是她面对癌症无数次艰辛而又顽强的对抗。2009年,她又查出身患静脉血栓,严重时右腿肿胀如水桶般粗。即使这样,她还是拒绝离开剧团,她说:有句老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但我这60多年积累的技艺绝对不能就这么带走。王发芸哽咽了。
游走四方求师学戏,成为人师惜时如金
谈起恩师们,王发芸显得有些激动:我能走到现在,靠的全是老师们对我的倾心教导。老师们教会我最大的道理就是:要演好戏,先做好人,也就是要德艺双馨。
1958年,她拜团里的左玉桂为师,在剧团随教随学,随练随演,节奏很快,进步也很快。两年后,王发芸的表演得到了京剧大家尚小云的赏识,她便拜尚小云为师,去了西安的一所艺术学校进修。尚小云的表演给了王发芸很多启发,在后来排戏过程中她也会有意将这些范式融入进去。20世纪60年代初,团里曾经请过张玉昆做教练、导演,他指导排演的《佘赛花》《大破天门阵》《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武带打的戏获得了观众好评,对王发芸的艺术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1年她参加陕西省的一场汇演,团里请了襄樊和刘平安两位老师指导,当时王发芸已经40岁,出演武戏《扈三娘》主角,在排练汇演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两位老师的监督下她咬牙坚持,除了吃饭睡觉外一刻也不放松练习,最终在汇演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王发芸表示,这次经历促使她突破了原有表演形式风格,极大拓宽了她的表演道路。
在学习、表演这些武戏时,王发芸也有遗憾:现在的条件好了起来,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表演记录下来,对汉剧感兴趣的人可以从网上观看并学习汉剧,这也是汉剧发展的一大突破。
在文戏方面,老艺术家杨明灿、陈纪元以及导演王道中对王发芸产生了巨大影响。她说:我对人物的贯彻和创作人物内心的东西都来自这几位老师,他们让我明白人物不仅仅要靠演员的程式表现出来,还要靠演员对于人物内心感受的体会。所以现在我在给孩子们排戏的时候,也会通过分析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加深孩子们对角色的体会。
通过这一路的学习,王发芸深知,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继承来的技艺是绝世的财富,所以一回到安康,她便立刻投入所学技艺的整理工作。近年来适逢国家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她更加不敢懈怠,尽管她已年过八旬,受疾病困扰,但她依旧退休不退志,坚持工作,全心投入汉调二黄的继承与发展事业当中。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期盼汉剧再创辉煌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创新太过,就失去了汉剧的传统魅力;只守着原来的东西,观众又会看腻。并且,还要保证汉剧的质量,有技无戏不行,有戏无技也不行。在表演这方面,五功四法只能是程式的东西,你做得再好,没有人物支撑,就只是空有躯壳;但是戏唱得再好,内容里面没有技术,没有看点,观众也不一定喜欢。王发芸说。
如何在保证汉剧传统元素不流失的情况下进行创新?这成了汉剧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一场成功的戏剧表演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而台词是演员在影视表演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汉剧在实地表演的时候通常并没有能提供字幕的条件,除了要求演员戏腔必须到位外,王发芸还要求人物台词的内容必须要通俗化,贴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在学生排练《蓝桥担水》这出戏中,王发芸就对其中的台词进行了现场编词:放假来到蓝桥边,忽然看见了一婵娟,她的容貌赛天仙,好似仙女下凡间配合演员生动的表演,将观众带入角色人物的内心当中。
肢体动作是演员塑造角色的另一基本手段,王发芸在具体实践当中往地方戏八岔戏和汉调二黄里面加入一些舞蹈成分。像观花、摘花和扑蝴蝶等动作经常在戏里面出现,但是不同的人物,内心世界不同,那么他们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姿势也是不同的。在做动作的时候加入一些舞蹈性元素,那么戏剧的技巧性就上去了,同时也会让观众看得更起劲。王发芸融合毕生所学,巧妙创思,大大提高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性。
要推动汉调二黄创新性发展,剧目创新必不可少。王发芸提出:汉调二黄的创新必须要配合当前的政治需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谨记艺术为人民服务宗旨,立足原有深厚底蕴,结合地方上的新人新事进行剧目新编,这样才能为汉调二黄传统戏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当下,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青年编剧张浩就结合安康本地红色历史事件,用两年时间精心打磨出剧目《激战牛蹄岭》,在保证汉调二黄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将安康汉调二黄唱腔、配乐与现代音乐、朗诵、手风琴等元素完美结合,打造出汉调二黄又一部红色文化经典。对此,王发芸表示高度赞赏与欣慰。
王发芸的学生马静是汉调二黄研究院三级演员,在提到王发芸时说道:王婆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她演戏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将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每一个人物动作、语言的背后都透露着人物的心理动机。
张浩说:在我还未成为编剧在学艺的时候,王婆也是我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她都会很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于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十分让我佩服,在我心里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三千里汉江源远流长,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正是一批又一批像王发芸这样的艺术家为传承汉剧、振兴汉剧奉献出一生,才使汉调二黄这一古老的艺术延续至今。自2006年汉调二黄被列为安康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政府推出多项有力举措保护和传承汉调二黄,切实让汉调二黄成为安康响亮的文化名片。据了解,去年12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汉调二黄保护传承发展立法起草工作动员部署会,对安康市汉调二黄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起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今年这项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汉调二黄在未来会被更多人知晓,也必将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王发芸日常为学生们指导排戏,并与他们合照。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