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田丕 安天 郭飒
快瞧,一只果子狸,这种体型在山里算胖的,看来山上伙食不错。郭敦平和任习波一边翻看相机一边说。相机里,圆润身型的果子狸拖着长长的尾巴,毛发泛着黑灰色,在镜头前轻轻地走过。
在这片自然保护区里,绑在树干上的红外相机隐蔽得很好,不仔细看,不会发现树上多了人类的产物相机。
其实5年前我们就拍过很多珍贵照片。宋要强接过话头说道,2017年,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刚布控相机没多久,就拍下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当时开心极了。
红外相机拍到的野生动物
巡 山
在这片面积达到28103公顷的保护区茫茫林海里,大约每4平方公里被划分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里面布设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安装两部红外相机,整片森林里安装了200多部。
每一部相机的位置都被化龙山生态卫士熟稔在心,每月进山巡护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少则一天,多则三四天,除了检查红外相机工作状况,收集影像信息外,还要完成自然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工作。
郭敦平清楚地记得,2017年3月7日和8日,红外相机的布设和安装首先在牛头店保护站管辖区进行。
春寒料峭,那天高山的积雪刚刚开始融化,泥泞的山路湿滑难行。在向导的带领下,保护站职工深入保护区陡峭的森林,经过数小时的跋涉,终于在密林深处发现一处兽道。
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景
密林下布有偶蹄目兽类的足迹,痕迹非常新鲜,说明近几天刚刚有兽类经过这里,是布设红外相机的最佳地点。在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选点、安装、调试和固定一气呵成,随行职工和护林员也掌握了相机的基本结构原理与布设技术要领。
沿着小道前行,夏季的化龙山绿意葱翠,浪河水从山间穿林越石,阳光从树叶间隙透进。
化龙山各保护站除了郭敦平这些当地人,也有宋要强这些从外地来这里工作的。
我从平原来,像这么陡的山之前很少见到。宋要强对峻岭重重的化龙山印象深刻,在巡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摔跤、扭伤等情况,同时山上蚂蟥、蜱虫、蛇类比较多,这些对生态卫士的生命安全都有不小的影响。遇到下雨天,还有滑坡和滚石。宋要强用手拨开半人高的箭竹一边探路一边说,虽然有这些困难,但是他们从没有考虑过放弃,这么多年来,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份工作和这座山,能为化龙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做出微薄的贡献,我们觉得很值了。
赶到红外相机的点位,已经是中午,顶着太阳连续爬坡让每个人都气喘吁吁,任习波从背包取出更换的相机电池,我们每4到6个月换一次卡和电池,平时还要巡查,看看相机有没有损坏,有没有新生长的灌丛和树枝在镜头前晃悠,导致空拍或者拍摄质量不高。任习波说。
生态卫士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
来化龙山3年的小任,是化龙山生态卫士的新生代,就像他的前辈们一样,走进大山是熟悉工作的最便捷方式。
和宋要强、郭敦平闲聊时,化龙山生态卫士中一个传奇人物在言语中浮现,他就是刘平。
有时候为了拍一只鸟或一只昆虫,刘平得像猫一样在深山里静静守候半天甚至一天。拍照回来,他自己对照动植物资料,开展对比分析,或者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请教,不把学名弄清楚不罢休。他从一片叶子、一粒果实、一束花,都能准确鉴定出物种来。目前,他已发现保护区植物新纪录50种,动物新纪录6种,陕西省植物新纪录6种、动物新纪录2种,还发现了新物种化龙山黄堇,他的脑袋里装着2000多种植物,如今的刘平已是名副其实的植物识别专家了。
护 山
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渝、鄂三省(市)接壤地带,这里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形成了自然完整、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保留了原始自然历史本底,是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和特殊科学研究价值,也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态特区。
隐蔽在树干上的红外相机
为了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保护区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调查和监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克服人工监测的缺陷和不足,化龙山管理局对整个保护区的关键区域重要位置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研判生态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义方说。
红外相机的布点也是有诀窍的,一般选择动物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宋要强介绍道:多数动物在人类干扰少的区域活动,一般比较偏远或陡峭,人不容易过来,整个自然生态相对原始,这种环境更能拍摄到最丰富的图片。
红外相机对重点物种和野生动物实行365天24小时的不间断监测,定期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了解化龙山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情况和活动规律,研究其行为习性,为采取科学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今年3月,在第四届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红外相机影像评比活动中,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选送的《求偶》和《纤毫毕现》2件作品获奖。这也是连续多年来化龙山保护科研监测和保护成效的充分体现。
生态卫士记录下每次巡查日志
《求偶》展现的是红腹角雉雄鸟的爱恋故事,红腹角雉雄鸟身披华丽羽毛,端庄艳丽,在求偶期间,雄鸟头上橙红色羽冠蓬松竖起,胸前肉裙充血膨胀展开,飘洒在胸前,好像一条漂亮的彩裙,更像是一朵怒放的鲜花,炫耀着自己的无穷魅力,以此博取雌鸟的欢心和眷顾;《纤毫毕现》展现的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毛冠鹿的光辉形象,毛冠鹿额头马蹄形黑色长毛簇格外显眼,像是头戴一顶毛绒帽子,漂亮又保暖,照片上毛冠鹿暗褐色的毛发根根可数,纤毫毕现。
爱 山
随着保护管理力度的加大和禁食野生动物法规的出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民众保护意识逐步加强,化龙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保护区发现的纹背鼩鼱、林麝、秦巴北鲵、巫山北鲵等属于古老的原始种类。近年来,保护区内又陆续发现有国家保护蝶种冰清绢蝶、中国特有珍稀品种宽尾凤蝶、濒危物种蓝尾石龙子;还发现有新纪录领鸺鹠、黑尾蜡嘴雀、云南柳莺等等。目前,保护区记录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哺乳类80种、鸟类251种、爬行类22种、两栖类18种、鱼类30种,有昆虫1000多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6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28种。有种子植物154科741属2159种,蕨类植物26科46属114种,大型真菌45科101属169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64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12种。长序榆、黄杉均为陕西唯一发现;化龙山黄堇(罂粟科紫堇属)是以化龙山为产地命名的新物种,丰富了世界植物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提供了资源保障。
中华青荚叶
换好相机电池和存储卡,今天的工作告一段落,下山途中,郭敦平告诉记者,从2009年到现在,14年的时间都待在山里,妻子也在林业一线上工作,对他的选择一直很支持,一进山我就有一种兴奋感,太美了这个山,值得我用一生去守护、去热爱。
简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这片山与所有的生态卫士已经有了深深联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感情超越了护林员和山林的工作关系,更像是相交多年的朋友和挚爱。
对热爱自然、热爱动植物的人们来说,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系统,这也是我们甘愿为之付出的源泉所在。张义方说。
郭敦平和任习波走在巡山小路上
多花木蓝
红腹角雉雄鸟
毛冠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