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毋容置疑,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那个根,就是生养自己的土地,它是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或者说是母土,让我们情系一生,一生都背负着它,为它魂牵梦萦,为它牵肠挂肚,为它拳拳深情,以至一生都走不出它的乡土情结和地理范畴。
徐祯霞是陕南柞水的一个作家,这些年在文学上获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我知道她是在“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化艺术人才”选评上,我作为评选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评选。当我看到了徐祯霞的申报材料和资料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作家发表作品量比较大,而且范围宽广,样刊也送报的多,全国各地的都有,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听行业人说,这是一个自我奋斗成长起来的作家,而且是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走上写作道路的,并且通过写作,改变了她的人生,改变了命运,这一点,让我觉得她的确是一个对文学有着执着追求的人,能用文学改变命运的人不多,而徐祯霞以她的坚韧和顽强与吃苦的精神,实现了命运与人生的成功逆转。
徐祯霞是在一个日头正劲的夏日中午自柞水来造访的我。西安的盛夏,热得像火,她便是顶着这样的烈日来见我的,这让我有些意外,又有些叹服,一个有意志力的人必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也是值得人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她坐下,与我谈了她的写作,以及写这部书的初衷,她说,她的故乡现在已经彻彻底底消失了,完全不存在了,对于她来说,起初是真的不能接受,总有着一种切肤之痛和心理上的撕裂之痛,现在总算平静了一些,冷静之后,她想为故乡写一部书,以证明故乡确实生动而又鲜活的存在过,因此,就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下了这部《云端上的故乡》,是为了记住过往,也是为了用笔记录下曾经真实的存在过的绿树环绕的村庄和那弥漫着乡土气息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生活,虽然村庄消失了,但是村庄也曾经精彩而浓烈的存在过。同时,也是对已经蜕变的故乡的期望和展望。谈完这些,她又顶着炎炎的烈日离去。
《云端上的故乡》是一本自传体非虚构散文,作者徐祯霞以其磁性而深情细腻的语言文字,记叙了自己对于故土、亲人、乡亲们那些刻骨铭心的生活烙印和生命记忆的见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一个村庄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和转换,展示了社会大背景下整个乡村面貌以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变,凸显出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小说以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和细节,对改革开放前后四十多年来的乡风民俗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动情的描绘,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和时代精神内涵,更为难的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所氤氲的对故乡故土及其父老乡亲的倦倦深情。这是一部诗情画的山川大地之歌,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乡愁之痛。
这部作品虽然写的只是柞水县下梁镇王坪村,是个个例,但是它却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这些年,在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类似于徐祯霞的故乡这样的村庄,因为地理的原因,因为建设的原因,因为投资的原因,因为安全的原因,因为国家扶贫政策力度的加大,使得村庄整体搬迁,尔后,这个村庄的行政建制改变了,叫法改变了,人物事的统统更替与变换,那些原来固有的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就这样从那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消失了,以至到了无痕迹,但在整个的社会发展中,这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徐祯霞用第一人称纪实的手法叙写,有着非常现实而广博的意义,她让村庄以文字的方式存活下来,是对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复活和再现。
作家本身就是社会的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更是思考者。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以某些牺牲和改变为代价,要不然,社会就会永远停滞,无法前进,消失的不等于不存在,它应该属于沉淀的历史的一部分。徐祯霞在这部作品中,就充当了社会记录员的作用,她以现身的写法将王坪村的村容村貌、风土人情以及那众多的村民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在村庄中活着或死去,活有活的意义和价值,死有死的背景和根源。在这部书中,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成长,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时期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客观而宏观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村庄的形态,它是一个村庄的风貌,也是整个中国农村生活的微缩影,既有着陕南地域特色,也有着时代的烙印和履痕,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情入理,而又客观充分,通过一代人,一群人,一个村庄这样一个共生共栖的群体,再现了一个社会,间接地通过一个村庄,反映和展现了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恢弘巨大的社会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的历史意义。
一个作家,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是最得心应手的。在这部书中,所有的叙述和语言都是很流畅的,如行云流水,很自然地涌入到作者的笔端,那些往事,那些人物,那些生动鲜活的生活,像汩汩清泉,自然地流泻,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素材的运用与人物的设计恰到好处,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反映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特点,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旋律,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任何一部作品,人物的命运和时代都是息息相关的。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要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而在这一点上,作者处理得很好。当然,这个题材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是一个轻车就熟的题材,一者来说,故乡的物事太过于熟悉;二者来说,几十年的生活发展和变迁太过于刻骨铭心,因此,所有的人与事都可信手捻来,用的得心应手,这是一部乡愁文学,也是一部社会变迁的时代誌。尔今,作者跳出村庄之外,观望曾经休憩与共朝夕相处的故乡,她记录的是故乡的风云变幻,也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回音壁,让村庄的过往在文字的书典中重现和复活,让历史和现实交融,以文学的方式重生和新生,因此这部书便有了对历史的回味和探寻生命发展的双重意义,也或者可超越历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