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神木市沙峁镇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坚强党建引领,在窟野河穿镇而过的20公里两岸上,凸显着南部镇街特色旅游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于20余公里穿镇而过的神盘路沿线,描绘出革命老区砥砺前行与振兴发展的新景象。
菜园沟村位于沙峁镇区东侧两公里处,早些年神盘路虽说带动了村里商业经济的发展,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沉寂的红色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村民的人均收入仍然徘徊在万元以下。
2012年以来,菜园沟村里先后建成了民俗馆、养老院、活动室,现年88岁的老支书刘启明说,十年里,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沙峁镇菜园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刘立平介绍,村里面除了这个民俗馆,还建起了采摘园、村史馆,村里的产业结构从纯农业向多元化发展。所有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十八大以来的好政策。
十八大以来,沙峁镇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两黄”地貌,推动传统农耕生产向现代农业产业迈进,促进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特色种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旅游综合“零”收入到1200万元的突破,2021年10余个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从2012年到202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由5.1万亩拓展为7万亩,生猪饲养量由2800头增加到6500头,羊饲养量1.6万只增加到2.3万只,家禽饲养量从3万羽发展到25万羽,肉牛养殖从不足百头发展到千余头。
十年来,喜人的数字变化得益于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刘梁峁村千亩黄芪、闫家堡村万亩晋谷、王家庄村千亩地膜玉米、仓上村千亩马铃薯等特色种植基地的建成,为沙峁镇搭建了产业节约化发展平台,更为神木市赛洲养种有限公司等企业驻村发展林麝等特色养殖业坚实了合作基础,促进了菜园沟、石板上、刘梁峁、沙峁等村集体经济的“零”突破。引进陕煤龙华集团建成1000亩生态农业项目基地,为全市村企合作开发和规模生产探索了新模式,走出了“村企联姻”的新路子。自龙华集团承包经营之后,一改连续多年零收入的现状,村里每年可以(获得)50万元租金。村民还可在这里打工,每月工资5000元,解决了一大批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沙峁镇石角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军说:“属于‘企业+村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启发下,我们准备在村前再流转200亩土地,按照合作经营模式,继续扩大村集体经济。”
十年来,随着窟野河沿线5000亩撂荒地的整合利用,“公司+集体+农户”模式得到了整体推进,也逐步改变了村组全面融入神木市“136”发展战略的思路。
2012年以来,沙峁镇按照“一体两翼,两片多点”总体布局,创新了“集体商标+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叫响了“国香神木—绿色沙峁”品牌。先后流转土地9500亩,建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3个,培育特色养殖企业2家,就地解决农村就业人员189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860元增加到17000元,地区生产总值从1.6亿元增加到2.8亿元。
十年来,沙峁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在持续巩固“榆林市特色旅游名镇”“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国家级3A景区1个,实现了现代农业、红色资源与民俗文化的相互交融,在窟野河、神盘路沿线逐步形成了“四季花海”“绿色长廊”“观光走廊”“红色教育”等文旅项目。
沙峁镇刘梁峁村之前还是个贫困村,为吃水问题犯愁,自从建起水库后,既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也为山上的杂果园提供了灌溉水源。村里的产业结构也将向高标准、特色化农作物种植转变。
非凡十年,踔厉奋进,乡村振兴,笃行不怠。沙峁镇将全面贯彻神木市委“136”发展战略,在窟野河、神盘路两条经济走廊上,传承红色精神,靓丽发展成果,彰显农旅魅力,积极为神木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贡献镇街力量!
通讯员刘咏李建德周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