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袁小龙: 让安康汉剧重振雄风

2022-10-26 21:04  安康日报

实习记者 张君

“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汉调二黄研究院工作多年,袁小龙对于汉剧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汉水流域文化百花争艳,但拥有完整传承和表演体系的唯有汉调二黄剧种,作为安康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历史研究的活化石,戏曲的传承既是国人对文化自信日趋强盛的诉求,亦是传统文明薪火的延续。因此,他一直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汉调二黄看作自己的责任使命,并在追求汉调二黄艺术、传承汉调二黄文化的道路上深耕钻研、持续创新,力求将汉调二黄文化的火种播撒得更深、更远。

青葱岁月学有益

作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与汉调二黄的故事,有30年的光阴可供追溯。15岁时,爱好文体的石泉小伙袁小龙陪同学参加陕西省艺校招生,无心插柳的他机缘巧合下通过了考试,从此与汉剧表演结下了无解的缘分。

艺校生活困顿乏味,每天清晨六点半雷打不动地起床训练,每天至少要训练6小时,受伤成了家常便饭,记忆最深的有次练习毽子后空翻,颈椎受伤两个月头都不能随意运动,同时也落下后遗症,如今逢阴天就十分不适浑身不舒服。但因为热爱,袁小龙甘之如饴。经过4年的艰苦磨炼,袁小龙的表演功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袁小龙被分配至原安康汉剧团工作,汉剧便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为了解决人才建设与传承问题,汉剧团和新安职业中专联合招收了汉剧班,选派袁小龙为新招录的学生授课,教授汉剧基本功,学生们学习“四功”,唱念做打,为了当好教练,给学生们做示范,袁小龙又过了一年“艺校”生活。对待学生,袁小龙不失严肃又亲切热忱。他认为,“德艺”二字“德”为先,在这个基础上从小做好“小传承人”的艺德培养尤为重要,其次是人才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

2002年至今,从安康汉剧团演员队副队长到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袁小龙始终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带领团队先后参加了陕西省共七届艺术节并摘得奖项,成为安康文化领域的一名“优秀战士”、汉调二黄艺术传承的践行者。

梅花终砺苦寒香

时间很快来到了2014年,由袁小龙担任主角的精品剧目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大获成功,该剧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斩获优秀剧目奖及个人单项奖;2015年、2016年分别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荣获优秀展演剧目奖,并代表安康赴北京、新疆奎屯、广东东莞、江苏昆山等地交流演出;由于人手有限,同年推出的传统汉调二黄剧目《五女拜寿》也是袁小龙担大梁,该剧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获得优秀表演奖,并代表陕西参加了2019年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

鲜花与掌声、荣耀和赞誉的背后,是他夜以继日、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辛酸与汗水,是一名汉剧演员用青春与热爱点亮的漫漫长路。“最难忘的是减重,过程还是比较折磨。”回忆从前,袁小龙笑着说,“当时邀请了一位来自上海的国家一级导演,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我必须减重来适应角色需求,刚开始是每周称重,后来发展到每天称重,常态节食;不同于影视剧,舞台上只能一次过,60多天的排练,每天和导演、助导、对手在一起磨合至少8个小时,回到家里饿得晕晕乎乎,倒头就睡了。”

跪步、搓步排练时大量的跪姿在没有护具保护下反复进行,膝盖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后来长了记性,走哪儿都不忘把护具带着,至今办公室的柜子都备有护膝,看着这些装备,袁小龙的眼中闪烁着苦乐交织的光辉。

2017年,反映安康双龙镇库区移民搬迁的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风雨赵家楼》,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文华剧目奖及个人文华表演奖;由于演出地的气候与安康截然不同,袁小龙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但迫于时间紧张,为了以最佳状态呈现汉调二黄艺术,他忍着嗓子不适,打破规矩,喝酒开嗓。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使袁小龙的艺术表演愈发成熟老到。

文化振兴担使命

眨眼间,光阴的列车驶入2022年,升任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的袁小龙已甚少出现在舞台,然而在传承与推广汉调二黄方面,袁小龙从未止步。对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他不断反思,通过聘请艺术总监、文学顾问,除了探索剧目创作内容,还从音乐、服饰、舞台美术等对汉调二黄艺术进行创新,还大刀阔斧对传统戏剧的节奏做出了调整,浓缩戏剧剧本并辅以字幕机等方式让老百姓看的时候更加一目了然。

在人才建设方面,他积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骨干演员送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老师教学,出演一些传统剧目,逐渐把青年演员推出去挑大梁,树立起青年演员传承艺术的责任感,为非遗传承注入不竭动力。袁小龙认为,做好文化输血的第一步,就是大量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全团全年演出上百场,每年保证1个大戏、5个折子戏、10个精品唱段,每天进两个村,两场演出,为老百姓送去精神养料。疫情前,下乡演出四五天,每天两场,直面观众接地气的演出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疫情后,线下演出改为网络直播,通过一根网线,把守正创新、宣传普及的理念注入对汉调二黄的活态传承中去。

传承汉剧赓续长

多年来,袁小龙始终秉承“传承汉调二黄,守护精神家园”的带团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戏曲的优良传统和美学风范;所谓创“新”就是在前提基础上寻求的变通之道。根据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不断用创新性的舞台表达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

以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汉调二黄舞台剧《激战牛蹄岭》便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为发扬推广汉调二黄,讲好安康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今年汉剧团结合地方文化,连同市级、省一级的专家对《激战牛蹄岭》的剧本进行多番研讨,致力打磨出情节细腻、人物丰满、主题鲜明、结构、矛盾冲突完善的好剧本。用好的艺术形式,在尊重历史事实及艺术规范上将安康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力求打造出一台高质量、高水准的安康红色文化经典。目前第六稿已经完成,预计12月初开拍,明年5月1日前公演,为2023年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添彩增色,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汉剧艺术的“精神盛宴”。

面对下一步的发展,袁小龙表示:“未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将依托武汉汉剧艺术优秀作品,联合五省进行申报世界非遗;剧团还将以梅花奖为目标,着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演员,让汉剧艺术绽放华彩,走出安康、走向世界。”

上一篇:早阳镇: 邀三五好友 赏醉美红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