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王茜
羌绣非遗传承人在指导绣娘羌绣技艺(资料图)。
汉中素有“汉家发祥地”的美称,几千年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和打磨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也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有魅力。
自2006年5月,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汉调桄桄荣列其中,随后镇巴民歌、洋县悬台社火艺术等6项国家级项目成功申报,到如今还拥有了省级名录65项、市级名录119项,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每年的汉风大年、油菜花节等活动中我们都会欣赏到汉中当地的优秀非遗项目,像汉调桄桄、悬台社火、汉中剪纸、镇巴渔鼓、羌族羊皮鼓舞等还是有所了解,这些非遗项目近些年也有进校园的活动,家里的小孩也都了解的比较多。”家住汉台区银滩路的李女士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寻常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不断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市还不断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子,将非遗展示活动与景点、节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2017年西乡樱花节期间举办了高跷、社火、二鬼打架、陕南民歌等非遗展示;2019年油菜花节期间在勉县武侯祠举办的“诸葛庙会”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了特色非遗拜谒先贤。同时,藤编、棕编、竹编、宁强羌绣等众多具有生产性的非遗项目也开办了培训班,助力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