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留坝:绿水青山美 林下百业兴

2022-08-30 18:17  渭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 文程

秦岭深处的留坝县,技术员朱涛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林下养蜂技术;村村都有的香菇大棚里也热闹非凡,一筒筒饱满的香菇,在水的滋润下悄然生长……毫不客气地讲,留坝的明天属于林下经济。

一道关于未来的选择题

留坝县的“秦岭山珍”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留坝香菇就占了大头。市场上留坝香菇销售火爆,2021年,留坝生产了香菇3000万筒,却还是供不应求,以香菇为代表的林下产业,是留坝怀里的“金蛋蛋”。

2019年5月以前,留坝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留坝县主要出产的“山珍”还是矿产和木材。凭着采伐开荒,留坝一度取得过全省人均存款第一的名头。但好景不长,满目疮痍的环境,留不住经济发展的成果。不久,留坝山秃了,水浑了,“穷帽子”扣上头了。

留坝县太子岭管护站护林员赵勤亮就经历过那段往事。“当时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树,砍完再种。那时候的林场因为间伐,常常有成片光秃秃的地方。”他惋惜地说,20世纪80年代的火烧店林场,人们以伐木为营生。随着时间推移,林子里的树木、草皮变少了,滚石逐渐多了起来,很多原本活跃的珍稀动物也消失了。

一系列的矛盾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留坝的未来怎么办?要木材矿山还是要绿水青山?

答案显而易见。经过几年的努力,留坝把矿山都关了,除了农产品加工,留坝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选择了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和林下经济,让百姓共享绿色发展红利。在秦岭深处,留坝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建在绿水青山上的“产业高楼”

不仅香菇,留坝的蜂蜜也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每到春日,山花烂漫,留坝蜂农的土蜂们便会飞入群山,寻花采蜜。留坝有一种“百花蜜”,甜度适中,入口清香,回甘悠长,市场销售行情走俏。

“我们这些做技术的其实还是锦上添花,留坝的好山好水才是我们生产好蜂蜜的最大底气。”留坝县的养蜂技术员朱涛说,“林下产品的生产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一样,整体质量和资源禀赋关联性更大。环境好了,林下产品才有更优的质量。”

在蜜蜂辛劳的时节,留坝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也开始忙碌起来。留坝县火烧店镇经营“马家小院”农家乐的马广,最近总是乐呵呵的。“游客都很享受这里的自然风光。”马广说,“昨天有个游客和我说,很喜欢我们这里的土鸡,让我替他多订几只。”

马广生活的火烧店镇,最初凭借着极具特色的民宿,迅速“走红”,游客慕名而来。当地的旅游业在几年之内迅速兴起,优质林下产品的销路也解决了。香菇、蜂蜜、土鸡……“订单农业”让火烧店镇“热气腾腾”,发展食用菌273.4万筒、土蜂5300桶、土鸡2.9万只、中药材1300亩,来供给日益红火的农产品销售市场。

对留坝而言,林业资源就像是绿色“聚宝盆”。茂密的植被、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当地发展“绿色经济”注入了活力,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近三年,留坝全县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

出去打工的他们回来了

都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留坝也一度面临过人才困境。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91.23%的秦岭小城,总人口不足5万。前些年,环境破坏,产业空心,让留坝发展之路上的人才储备更加捉襟见肘。而现在,随着林下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坝县外出谋生的人,慢慢回来了。

马广的儿子马小彦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我从广东回来,现在在村里种植食用菌。我们培育香菇16万筒,客商上门收,游客也来买。我们中西沟村变了样,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在自家门口创业,我也踏实自在。”

产业和人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了稳定的产业,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75个村经营性资产实现2.1亿元,村集体积累8875万元。有了林下经济的抓手,很多青壮年从城镇回流到农村,乡村的发展活力被再次激活。

“产业兴旺,村集体有了积累,青壮年劳动力回流,这些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社会化问题。村上的卫生保洁、自来水管护、道路维护等公益设施,有专人落实监管责任,工资和日常花销从村集体积累中列支,大修资金则由政府拿项目解决,构建起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留坝县江口镇党委书记何孝军说。

把“靠山吃山”变为“养山富山”,留坝县坚持“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要效益,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昔日的秦岭小城,换了容颜。

上一篇:抗疫有力度 物资有保障 服务有温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