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70位两院院士,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人以上……作为科教资源大省,陕西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天然沃土。但与此同时,陕西面临着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科技转化率不高的困境。为加速把陕西的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2021年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构建立体联动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两链融合的促进器,集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力量,使之成为陕西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搭好了“台”,还需要各方唱好“戏”。陕西省采取“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等原则,调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各方参与力量的积极性。
由陕西省国资委牵头组建的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是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两链融合”的平台。目前,陕西各类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已进驻该中心,这些企业分布在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下一步这些企业将积极“联姻”高校和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联合攻关,让更多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据悉,入驻的陕西省属企业与陕西省内高校在清洁能源、传感器、半导体、智慧城市等方面确立了超过70个研发项目。“集团预计5年内投入资金30亿元,资助一批经过遴选的高校、院所科研项目完成小试和中试,并将其中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产业化。”陕煤集团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已进驻2户世界500强、4户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企业。16户进驻企业资产总额、营收、利润分别达2.59万亿元、1.45万亿元和616.2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2021年,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引进院士2人、合作院士团队13个,拥有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8人;6户企业联合高校申报“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0个;省属企业1个集体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5个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市场主导作用持续为科技成果转化赋能。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万华与陕西一家机床龙头企业联合成立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得到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资金和场地支持。赵万华说,借助研究院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机械齿轮,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总规模达6亿元的“秦创原科技创新春种基金”,已向172个科研项目计划提供孵化基金2亿多元,促使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明威团队研发的一项新型技术,获得“春种基金”投资后于2021年7月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已获得部分企业订单。“我们的技术之前处于实验室和生产线的中间地带,迟迟迈不出产业化的一步,获得资金之后真正实现了产业化。”赵明威说。
此外,政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供有力支持,从国有资本收益科技专项资金列支9000万元,支持企业平台建设和校企协同技术攻关。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现已形成国有企业带头,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各类市场主体、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于秦创原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渠道,2021年学校转让专利许可的合同金额已达7800万元,是上年的3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毅说。
陕西省国资委一级巡视员骆东山介绍,2022年,陕西国资国企将以建设秦创原为契机,高质量开展企业创新工作。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省属企业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10%以上的刚性增长,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要达到2.45%以上。同时,要把研发投入和企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围绕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等重点问题,吸引“高精特缺”人才,开展“高精特缺”人才基础学科研究。雷肖霄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