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双减”一年,如何回答好教育“三问”

2022-08-11 11:19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弋戈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已逾一年,时值暑假,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了吗? 在多方采访中记者发现,为最终实现“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破解的困惑以及现实问题。

问题一: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完善了吗?起作用了吗?

市民李先生的儿子在市实验小学上四年级,一年来,他发现孩子有很大的改变:课后作业量变少后,参加运动和兴趣社团的时间更多了,人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和同学们的相处也更加融洽。同时改变的还有整体家庭氛围,李先生直言“跟以前相比和谐多了”。

与儿子不同,李先生显然没有那么轻松。不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排名,取而代之的是ABCD等级,让李先生很困惑,“那如何能够直观地知道自家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掌握孩子真实的文化课学习水平呢?现在测试成绩一下来,全班大多都是A,我儿子就觉得大家都一样,就怕这样下去会陷入松懈学业的误区。”

“仅靠学校和老师的‘一己之力’很难达到社会普遍期待的育人成才要求。”对此,汉师附小亢老师认为,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家长和学校更要加强沟通,共同肩负起育人职责。“双减”并非是“减”低了对学业的要求,反而是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

针对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我市正在进行积极探索。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下一步,我市会把校内减负提质融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深化“三个课堂”建设:“第一课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第二课堂”基于兴趣爱好培养、技能技术、身心健康锻炼进行素质拓展,“第三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联动培养机制。

问题二:学校课后服务由谁来保障?如何保障?

目前,我市采用统一指导、“一校一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要求和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开展课后服务。全市纳入课后服务监测的学校有447所,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26.08万名学生自愿参与,参与率达94.7%,提供课后服务教师2.03万人。

除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科知识外,全市遴选聘用447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调桄桄、羌绣、苗寨民歌等民俗非遗项目课程,以及艺术素养、体育技能、机器人等特色社团,课后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已投入不少师资力量,但供需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亢老师说,很多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采取“校内+校外”的模式,主要以校内为主,这也是我市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学校里的老师全部参与课后服务,可是自身有所专长的老师还是稀缺资源。以舞蹈为例,学校会跳舞的老师就那么几个,加之受制于场地和经费的原因,学生只能采用错峰方式来择课,这个学期你上、下个学期他上,以此确保公平。”她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

问题三: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成效如何?转型前景如何?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着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义务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了347家,压减达9成。全市审批(备案)线下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核从业人员资格1868人,审核机构教材1192份。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规模达1059万元,实现100%全覆盖,有效化解风险,保障了学生、家长权益。

义务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极速压减,让教培行业产生了巨大震动,有些培训机构转型困难、举步维艰,也有很多培训机构纷纷转换赛道,从义务阶段学科类培训转变为更为专业、细分的兴趣类培训。陈先生就属于率先加入转型行列的经营者之一,他说:“编程、人工智能是比较新的培训类别,在外地的一些中学,已经开始招收科技特长生了,未来前景我非常看好。”

短评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从阵痛到探索转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正合力让教育回归本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悄然发生变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破解在改革中面临的现实考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参与、各司其职,最终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才的运行机制和教育环境。

上一篇:宁强二郎坝镇烟叶基地助民增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