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孝敬老人做榜样 种好月季富乡亲

2022-07-22 12:25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茜

在月季园里忙碌的袁建花(右一)。 (受访者供图)

孝敬老人、努力创业、带动乡邻。近日,城固县双溪镇方家坡村的袁建花家庭被评为“2022年度三秦最美家庭”。对此,记者前往该村,为你讲述这位“远嫁女”及其家庭满是正能量的故事。

以实际行动为子孙做好榜样

身为人妻、儿媳、人母,袁建花的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妇女朴素、孝顺和勤劳的美好品质,尽心尽力地承担着家庭女主人的责任。照顾好孩子、关心体贴丈夫的同时,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九十多岁的婆婆。

“照顾家人、孝顺公婆,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生活中虽然很多琐事都需要我一一处理,但只要想到幸福和乐的一家人,多辛苦我都愿意。”袁建花说,平时自己除了要完成琐碎的家务以外,农忙时还要和丈夫一起打理好家里的几亩水田,生活虽辛苦但也和乐。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直跟着袁建花夫妇一起生活,婆婆的生活起居全部都由她安排得妥妥帖帖。“老母亲生了我们六个儿子,但年纪大之后一直都是跟着我们生活。妻子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心里非常感激她。”丈夫庞建国告诉记者,平日里为了让老人吃上一口软和饭菜,袁建花每次做饭前都要把老人的那份菜切得细碎、煮得软烂,她说只有老人吃得好了,身体才能好。

“人都会有老的时候,照顾好老人本来就是我们的义务。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子孙孝老爱亲,给他们树立榜样。”袁建花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让她的家庭幸福温暖。

不服输的“远嫁女”

在方家坡村的大山里生活了近40年的袁建花,其实是1986年从甘肃远嫁到这里的。“刚到这里就被望不到头的大山吓到了,生活又困难,我就常常想不能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她说,那些年一双儿女还小,家中所有收入几乎全靠几亩水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让家里生活好一点,她什么苦都能吃,批发服装、收购蔬菜、倒腾小商品,只要能挣钱的买卖都敢尝试。

2013年左右,村里来了一批外地人收月季花。袁建花夫妇出于好奇跟着收花的人看了好几天,也没看出来这在农村毫无用处的月季花有什么大商机。“我们就问人家这也能卖钱?人家也不说,只告诉我们你们有多少我要多少”。她就和丈夫盘算,这里头一定有大文章。一连好几年,这些外地人每年都来,后来她和丈夫多方打听得知这些“收花人”来自河南。2016年,她决定和丈夫去趟河南,看看这些在农村并不起眼的花到底藏着多大商机。

在河南南阳,袁建花夫妇震撼于巨大的花海,也震撼于月季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返回家后,她们就开始着手月季种植。为了寻找好的月季花种苗,她和丈夫两人远赴四川、甘肃;为了学习育花和嫁接技术,他们不辞劳苦……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城固县联农月季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12座高秆月季大棚每年能为袁建花家带来近60万的经济效益。她说:“大家都说我能折腾,不服输,但是我觉得只要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些折腾都值得!”

脱贫致富不忘乡亲邻里

早在2016年,袁建花夫妇在城固县原公镇承包土地试水种植高秆月季花,效益很不错。“技术成熟了,我们觉得可以推广了,就决定把种植基地搬回老家双溪镇。一方面离家近,另一方面也想着可以带动乡亲邻里脱贫致富。”于是2018年,夫妇俩在方家坡村流转了10亩土地建成了城固县联农月季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12座大棚种植了10000余株高秆月季。

“村里不少群众在月季园里务工,最多的一年能收入20000元,还有的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每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自己愿意种月季的他们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帮忙找销路。”方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周春说,袁建花夫妇常常在村里开展月季种植技术培训,为大家传授生产管理技术及建棚技术,还为大伙提供新品月季接穗服务,更是对脱贫户生产出的成品苗进行让利回收。

村里有位叫黄维安的老人,家庭十分困难,长期在月季园里务工。袁建花考虑到老人年纪大的实际情况,每次都把剪枝、打药、绑土球等一些轻便的活安排给老人。她说,谁家还没个困难的时候,都是乡亲邻里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有时候大家来园子里干活干半天下雨了,但是袁建花从来不会给大家只支付半天工资。“大家都是放下手里活来的,那我就不能辜负大家呀,说好干一天120元,不管干了多少我就必须按约定支付。”

如今,在袁建花夫妇的帮助下,村集体也建起了高秆月季合作社,全村有近80户村民通过月季产业增收致富。2016年以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84人通过月季产业实现带贫益贫。袁建花说,一家富不算富,只有乡亲们一起富裕了,日子才有奔头。

上一篇:红色电影展映掀起渭南市干群“观影潮”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