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文化“绣”出幸福锦——汉阴“四链一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2022-07-21 09:03  安康日报

记者 陈曦 张妍

6月17日,温度40摄氏度。在灼灼烈日下去拜谒一座书香之城汉阴。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沈尹默先生139周年诞辰书法研学,全市传统非遗美食制作技艺培训一系列文化活动让汉阴的夏日艺常精彩。

汉阴,因汉水而得名,崇德尚文,诗书兴盛。近年来,汉阴县委、县政府以筑牢精神高地、开放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活力、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传家训、融资源、善治理、优服务,构建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迭代升级,不断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提升百姓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锦绣汉阴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化在激活历史和彰显当下中绽放光彩,汉阴县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深化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国家训文化之乡、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21年12月,经过激烈角逐,汉阴获得陕西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资格,该县进一步在创新乡村文化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与服务形式下功夫,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

整合资源,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做实内容链

在汉阴,文化从来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摆设或者附庸的风雅,文化就潜移默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汉阴人以前不把笔墨纸砚叫文房四宝而叫生活,城乡写字的人都这样叫。有人要写字,家里人就会说去,把生活拿来。

时间回溯到1883年6月11日,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近代书法事业的奠基人沈尹默出生在汉阴一个充满中国传统翰墨书香的家里。

沈尹默24岁才离开陕西,他一生不仅保留了在汉阴养成的生活习惯,到老也未改浓厚的陕南乡音。他在《自述》中对青少年时在陕南生活的评价是: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他始终不渝和身体力行的努力,推动新中国书法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为推进旷古未有的新时代的书法热潮的兴起奠定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诸多方面的坚实基础。

书画惠民活动

时至今日,人文汉阴,一座包含着文化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生活方式和精神记忆仍然这里留有痕迹。在汉阴这方清澈的山水中,幽幽的墨香一直缓缓酝酿着,汉阴的后人们被正在进行时的文化氛围所包容,仿佛面对着一位位先贤置身于的时光中的现场。

沈尹默先生留给汉阴关于往昔的时光永远定格,一代又一代的汉阴人把研究他的精神文化遗产、学习他的风范一年又一年继承着。

阅读活动进校园

如今,汉阴书法千人课堂掀起书法艺术普及热潮、三沈纪念馆的国学开笔礼活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沈尹默执笔五字法研习成为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该课程在汉阴各领域全面普及推广,2015-2017年度荣获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课程二等奖。

汉阴尤其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探索特色文化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出版发行7万册本土书法字帖和家训传承教材用于学生教学,建立了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工作机制,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教育活动品牌,将文化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图书馆作为普及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自然也是汉阴推广和普及全民阅读、提供阅读服务的重要阵地。汉阴县图书馆始建于1989年,新馆于2021年10月正式面向读者开放,这是一座功能广泛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馆藏书籍15.2万余册。

该馆设备齐全、功能广泛,设有少儿阅读区、成人阅览区、期刊阅览区、报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非遗文创区、残障人士阅读区、多功能活动厅、母婴室等16个功能区域,以开架为主要服务方式,实现藏、借、阅、咨询、管理一体化,为市民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文化资源共享等服务。该馆率先建成全市首家智秦云数字图书馆,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常态化组织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书画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服务,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

涧池镇小文化志愿者

中秋诗会成为文化品牌

书香满城

图书馆从2018年推行总分馆制,现建立总馆1个、24小时自助分馆2个、部队分馆1个、景区分馆1个、10乡镇分馆;另有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及移民安置小区等181个服务点。汉阴图书馆负责人赵莉娟介绍。

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开拓了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文化信息服务资源全民共享的新局面,4月23日全市同读活动和端午节全市同读活动,汉阴县图书馆都获得了第一名。

突破公共文化资源界限,延伸服务范畴,实现文教资源共建共享是我们延伸服务内容链的重要抓手,汉阴整合文教人才资源,建立全县文化人才师资库,鼓励引导各镇村学校老师担任本镇、村文化艺术顾问,指导辖区文化社团建设和承担乡村文化艺术培训工作,解决了乡村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汉阴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沈小溪说。

传播家训,地方文化引领文明新风价值链

写书法不仅陶冶了我个人的日常生活,儿子也会觉得很骄傲,出去玩的时候会跟小朋友们炫耀说爸爸会写毛笔字。44岁的刘飞从小爱好书法,后来忙于生活,移民搬迁到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后,每周跟着镇文化服务中心线上文化服务直播间,观看农民书法家李运刚在线上的公益书法培训讲堂,重新拾起少年时的爱好,将书法练得有模有样。

近年来,涧池镇注重本土人才挖掘,动员本地具有文化影响力和文艺天赋的人才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统筹现有文化资源,开办涧池姐儿艺术课堂运刚公益书法培训讲堂邓爷爷非遗剪纸公益培训班等文化品牌服务活动,持续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受到辖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好评。

汉阴县作为首个中国家训文化之乡,涧池镇是沈氏家训文化的发祥地,家训文化引领着涧池镇乡村新民风建设。涧池镇文化站以群众需求、百姓满意为导向,文化服务中心常设名人讲堂讲家训,通过家风家训评选将评选的过程变成弘扬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过程,不断引导当地群众深入践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

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我们前期通过座谈、征集、梳理群众需求以及整合利用本镇特色文化资源,专设的文化服务项目,没想到,活动开展后,极大调动了辖区群众共同宣传和谐家风家训的积极性,现在群众个个张口都能讲家训、传家训。这让涧池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丹有了信心。

家风家训浸润人心

涧池镇树立社会一盘棋的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公共文化资源界限,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深入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打造了涧池镇文化展厅、沈兰华书法展厅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每年组织1000余名辖区中小学生到涧池镇文化服务中心进行研学参观,培育青少年从小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意识;策划开展了系列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提供讲、学、答一体化服务,不断满足辖区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涧池镇先后获得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陕西省民间文化(家训文化)艺术之乡、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汉阴坚持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汉阴落地生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精神世界。早在2014年,汉阴在全县范围内挖掘、征集本地近百家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同时汇编整理、结集出版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22家家训家规,并挖掘和推广沈氏家训、吴氏家训、储氏家训、冯氏家训等。

汉阴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公共文化股干部张鸿雁介绍,2015年随着沈氏家训在中纪委网站的推出,汉阴县委县政府在原沈氏宗祠的基础上扩建为沈氏家训展览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汉阴,学习、参观、旅游。2019年汉阴在全县范围内开设了特色文化项目家训文化大讲堂,从今年起每年4月设定为家训家风宣传推广月,开展各类家训主题系列活动,活动覆盖到县、镇、村三级各个领域,并将家训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堂,开展写家训、立家训、挂厅堂活动,让优秀家训家风充分发挥浸润人心的作用。

文化治理,涵育乡风激活乡村文化动力链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为提升乡村治理质效,汉阴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夯实基层文化思想基础,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以汉阴城关镇三元村为例,近年来该村依托汉阴321基层治理全国示范样板,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文化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参与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广征民意,走访群众,把讲奉献、有威信、热情高的文化能人贤士组织起来,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下设8个协会组织,并将文化理事会成员嵌入到村321基层治理体系中,开展乡村振兴和各类文体活动等,最大限度调动群众中的精英分子、文化骨干力量推动乡村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

三元村文化使者志愿活动

三元村乡村文化治理成绩斐然

自2019年汉阴开展文化使者志愿行动以来,三元村就有百余名能人贤士、文化爱好者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县文化使者志愿服务队伍中,同时组建了村文化使者志愿小分队,先后累计投入400万修建了三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舞台等基础设施。

小小一个三元村,走出去了校长、局长和远渡海外的博士。胡世宝作为该村走出去的局长、校长,一直心系家乡发展,成为文化使者团队中的中坚力量,他倡导和号召全体村民积极挖掘村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并广泛发动筹资45万元,兴建了三元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自己的村史馆,通过启文化,种文化,传文化的方式,以村史资料、图片、实物展现了三元荣光、历史变迁由来以及恬静、淳朴的农耕生活,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留住了乡亲的根,让村民精神家园有所寄托,成为三元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三元村还举办健康三元农民趣味运动会,全村2600多人,运动员就有500来人,群众自发购买统一服装,举行盛大开幕式、入场式、闭幕式,进行翻轮胎、拔河、抢凳子、三人六足、投篮、跳绳等项目,新鲜、趣味十足的运动项目再配上一台本村群众自编自演的小品、歌舞、啦啦操、情景剧等文艺节目,老百姓亲身感受、亲自参与,分享当下新时代新型农民的新感受。此项活动作为该村的一项品牌活动已连续五年举办,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跨区域合作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凝聚了群众共建乡村的精气神。

三元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做实做细乡村文化治理质效,有效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国家双服务先进集体省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旅游村等系列荣誉称号。

分众供需,以人为本优化文化服务供给链

汉阴按照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用好用活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供给改革和服务创新,引导社会参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优质。创办于2006年的中国油菜花旅游季文旅系列活动和创办于2008年的汉阴中秋诗会,每年举办一次,已形成两大文化品牌,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了解汉阴人文风采。

2019年以来,通过打造百姓舞台、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三大平台,运用主题文艺下乡巡演、特色文化进万家、优秀地方戏曲展演三大活动载体,实施文化点亮家园惠民服务工程,满足了辖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线上推出民歌、国画、书法、戏曲等艺术交流活动,线下推出三级联动的锦绣汉阴读书会,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镇、村(社区)等领域全面开花。

文化下乡

汉阴用活文化社团组织,培育发展了公益慈善类、志愿服务类、文体活动类社会服务组织254支,每年开展各类线下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次,宣讲活动10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惠民1692场次,惠及群众近15万人次,随着线上文化服务的拓展,全县每年惠及群众人次不断攀升,实现了乡村振兴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以文化旅游活动为发力点,唱响三沈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家训文化五张文化牌,提高活动举办水平和质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建设,推广个性化、订单式服务,建立文化活动预告机制,产生乡村文化活动示范效应。

为做好乡村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汉阴梯次构建了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由文化行业小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汉阴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根本是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机制,在创新乡村文化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与服务形式上下足功夫,通过传家训、融资源、善治理、优服务,在文化价值链、内容链、动力链、供给链四方面研究精准发力,实践也证明,把地域文化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让地方特色文化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可以推动地域特色文化在乡村生长发芽。汉阴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李东升说。

依托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以文化为载体传播汉阴好声音、讲好汉阴好故事,展示汉阴好形象,让汉阴优秀文化如春风化雨,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开阔基层群众眼界,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把汉阴特色文化融入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中去,让人民群众在享受高质量文化产品过程中,涵养与时代契合的精神,焕发出拼搏奋斗的激情。

上一篇:产业联盟添活力——汉滨区推动富硒蔬菜全产业链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