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在巍巍秦岭南麓中段的陕西省镇安县历经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县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崖墓、石刻、古道路、古栈道、古建筑等,这些历史遗迹凝聚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中一处清代“倪氏民居”,特点鲜明、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历史有序。
几番迁徙径术传家
镇安县铁厂镇倪氏黄龙支系为宋末绍棠公之子南淑公后裔。据史载,始祖源于山东,曾迁徙豫、皖、苏、鄂等地,来陕西前原籍是湖北武昌府兴国洲安酆乡永福星灵泉保北山庄。
倪氏二十四代孙世昌根据相关族谱研究发现,倪氏族人为摆脱水患与贫困,第十八世祖嘉泮公25岁(1758-1828)于清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3年)随父启锐公(1730-1806)与溶、浒、淟、汰四弟由今湖北阳新县老家迁陕。初始居兴安(安康市富家河村),不久又迁至镇安水田沟(今青铜营口村)居住长达30余年。
由于人口增加,地理条件受限,严重影响后裔的生存与发展,泮公后与二、四、五弟相商,决定再次携同五弟并家眷于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寻找新的发展地。
他们两翻燕子山,经和平、两河、蚂螂坪沿河而上,遇三里峡之阻,即穿黑沟、越阴坡山,终于发现地处秦岭南麓,位于镇安县城东部65华里处的一条小山川,顺道东西狭长约20华里,地势酷似船形,两端东连芋园铺、西邻铁厂街。
分水岭、渭南岭二岭为山川东西天然屏障,川中有小河蜿蜒自东向西流去,传说“此地深蕴天地灵气,福地也”。河两岸原有几户人家早期开垦有少量零星耕地,明清以前川中人烟稀少,森林茂盛,植被长绿,重山叠影,气候益人。曾有墨客赞美这里“东水西流天工巧,南环北拱地造奇”。
倪氏先祖认为在这里发展农耕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最早落住下川九间房。从此,他们在开发中励精图治,沧海桑田;在繁衍生息中,传承始祖创立的氏族家训。这就是倪氏黄龙支系的前身。
世事如烟继徒安业
现存的清代“倪氏民居”分三处,一处坐落在黄龙铺下川黄龙河北岸,曾是镇安县四大家族倪氏倪海鲲的宅居,占地30余亩,为一座园林式建筑宅居,至新中国成立时已历4代人。现存房屋35间,前厅面宽5间,两端为左右庭院偏门,构成了三门并列式庭院结构。
三个大门的门额上各嵌一块石质牌匾,正门匾额上刻“径术传家”,东门匾额上刻“云献吉祥”,西门匾额上刻“星联福寿”。前厅两侧为稍间,其上为木阁楼形式,置于木梯上下;前厅与正房和东西厢房形成天井式回廊,院内地面用条石蔓铺,并配有地下排水道设施。正房面宽五间,檐廊两端有门道与左右庭院连通,左右庭院呈南北长方形,房屋稍低于正院,组成横向庭院式格局建筑形式。倪氏大院是镇安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部分清代家具尚存,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处位于镇安县铁厂镇新民村一组的倪加泮民居,坐西朝东,为一进院式“四水归堂”的清代民居建筑。前房面阔三间宽16米、进深6.5米,硬山灰瓦顶,檐口饰滴水瓦;明间前后贯通为过道,石质门框,石门墩,门额上嵌有匾额,檐廊有明柱,间装置六扇木板门,上方为阁楼式。
第三处为位于镇安县铁厂镇新联村二组镇安至山阳公路北。该院落坐北朝南,由前厅、天井、东西厢房和后堂组成。前厅硬山灰瓦顶,横脊施莲花纹瓦件,保留部分滴水瓦;东西山墙两侧有彩绘,山墙前檐施封火墙,前檐墀头有动物彩绘图案。
祖墓犹在山寨残存
在镇安县普遍流行圜丘、鱼脊丘带石碑楼的土葬墓,不少碑楼上记载墓主人多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迁徙而来。文献记载,明清政府曾组织湖广地区大量民众迁居贵州、四川,镇安这些祖籍湖广的民众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形成。其中,倪氏家族唯一其中代表家族,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倪氏,祖籍湖北武昌府,后迁居此地。”
与此同时,倪氏家族还在铁厂村修建了倪家寨。倪家寨遗址位于镇安县铁厂镇铁厂村四组南高山之巅,大致呈长条状,西北向东南延伸,两侧窄小,中间稍宽,南部寨墙沿山脊搭建为弧状,整座寨址长约70米、宽约10-30米。
寨址四周为寨墙,由块石和片石干扎垒砌搭建,内填夯土,残高1.50-3米。寨墙均为上下两层,下部石墙垒砌宽厚,宽约1-3米不等,于其上另筑较低矮且狭窄的石墙。在东南墙外侧下方砌筑一半弧状石栏,西边靠近南端有一排墙朵列于石墙上方、宽1米。其旁有一寨门,为拱形门,四周块石干扎垒搭建,高1.94米、宽1.60米,保存完好。该寨址属于清末民初黄龙铺倪氏大家族所筑。
现存的三处“倪氏民居”和倪家寨遗址对研究陕南地区古代建筑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