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让土地“流”出发展活力“转”出增收后劲

2022-06-22 14:14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汤江 周阳 摄影报道

刘德彪为农户指导稻田养殖青蛙技术。

刘德彪和妻子一起捕捞泥鳅苗。

在南郑区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正破土而出,崭露头角,美了乡村,富了乡亲。濂水镇的稻田综合种养、新集镇的鲜果采摘体验、圣水镇的“菌菜轮作”等,一批绿色农业正在向田园综合体转变。土地流转后提升了附加值,“流”出了发展活力,“转”出了增收后劲,“土地掘金”的新路子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仲夏时节,濂水镇团堆村的稻田禾苗正返青,绿意盎然。与其他稻田不同,刘德彪的稻田里有鱼有蛙有泥鳅,部分田地还用细网围建。

为什么要把稻田围起来?“稻田里除了水稻,还有别的小家伙,围起来防止部分小动物逃跑。”汉中德丰长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德彪口中的小家伙便是鱼、蛙、泥鳅。

仔细观察发现,不同稻田里,黑鱼、鲤鱼、青蛙、泥鳅等,时而潜底觅食,时而扭动身姿跳来跳去,鱼蛙泥鳅稻田共生呈现出绿色、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刘德彪告诉记者,稻田综合种养不仅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稻米还摇身一变成了“生态米”。

“经过几年发展,现已流转560亩土地进行综合种养,相比较水稻种植,综合收益翻倍。”刘德彪说。龚天玉今年已75岁,人勤闲不下来。“平时有时间就到基地来务工,抓青蛙、撒鱼食,偶尔捕捞泥鳅,一个月也有1800元,在农村生活够了。”龚天玉告诉记者。该基地为众多返乡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已带动140户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

稻渔综合种养为何有丰厚的回报?该镇组宣委员何俊说,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一体共生的稻田里生长活动既能有效除虫、除草、疏松土壤,排泄物还可以肥田,田养鱼蛙鳅、鱼蛙鳅肥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具有“稳粮、增效、生态、环保”的优势。

该公司还致力于鱼苗供应。“公司位于红寺湖上游,位置优越,水资源充沛且水质好,非常适合黑斑蛙、泥鳅等水产品繁殖。我们能有效供应周边县区及其他省养殖户的苗种需求,光年产泥鳅一项,就有600万元的收入,已成为汉中重要的鱼苗供应企业。”刘德标笑呵呵地说。“货源稳定、渠道畅通,生意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成功离不开镇上的大力支持,政府硬化了3公里道路直通基地,还拉了专线供电,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起来了。”

何俊告诉记者:“在推进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镇上通过实践集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计划扩大种养殖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瓜棚里硕果累累,农户们忙于采摘。

圣水镇王营村积极探索“菌菜轮作”模式,合理利用土地发展菌菇、蔬菜等种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该村的南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内,只见豇豆爬满棚架,根根豇豆顶花繁茂。

“自从4月份羊肚菌采收后,我们就种植了豇豆、西瓜、甜瓜等经济作物。一季豇豆,每亩投入两千余元,亩产4000斤左右,市场价2元左右,亩均收益8000余元,加之4月份采收的羊肚菌,一亩地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从事技术管理的张战稳说。

一年两种两收,收益翻番,还能让土壤增肥、提高有机质、解决重茬难题,可谓一举多得。目前,该村已流转255亩用来菌菜轮作,村集体每年可分红40余万元。“全村常住人口527户1774人,255亩的食用菌大棚每年用工量能达8000余人次,村民除了每年700余元的土地租金收益,还能户均获得2000余元的劳务收入。”村党总支书记王林生告诉记者。

2020年以来,圣水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菌菜轮作”生态种植高效模式,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富有潜力的富民产业之一。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该镇武装部长王海波表示,“镇党委、政府将积极谋划申报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基地配套设施条件,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创新联农益农模式,多元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周顺军在牛棚投喂饲料。

以农兴旅、以旅强农。近年来,我市农旅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乡村采摘游这种“接地气”的绿色生态旅游方式备受青睐,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持久的活力。在新集镇水程扁村,桃子进入采摘期,游客慕名而来,体验田园采摘之乐。

在该村瑞虅绿色生态有限责任公司采摘基地,一进果园,浓郁的果香味儿就扑鼻而来。“现在整片果园已经进入丰产期,桃子到了成熟采摘期,当下正值‘瓜果经济’唱主角,游客到果园内直接从树上采摘,体验感满满。”该公司负责人张自武告诉记者。张自武的鲜果采摘体验基地占地1120亩,园内有48个品种,打时间差、差异化采摘,真正的拳头产品还在7至8月。“在附近几个村共流转集体土地及开发坡地2209亩,建成了以大樱桃、桃、冬桃、无花果、灯笼果等水果种植基地,林下养殖土鸡、大鹅,配套有农家乐、游泳池、住宿等,真正实现了闭环畅通产销链。同时带动200余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增收。”张自武说。

农户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豇豆。

游客体验采摘乐趣。

说起脱贫户,张自武谈到一位靠自身奋斗致富的脱贫户——该镇龙王村村民周顺军。记者驱车而至,正值艳阳高照,在蔬菜大棚见到了正在采摘西红柿的周顺军。闲聊中得知,周顺军早年因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致贫,后靠经营大棚蔬菜慢慢起家,又开始养殖肉牛,日子越来越红火。“现有百余亩的蔬菜大棚,以西红柿、黄瓜为主,同时请农业研究人员把关,发展制种产业,常年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目前存栏的80头肉牛,市场价已超140万元,我们的生活虽然辛苦点,但挺知足的。感谢国家好政策,生活会越来越好的。”谈笑中周顺军感慨地说。

上一篇:略阳垃圾分类投放设备装上“智慧大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