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通讯员 胡俊华
在部队,他是优秀士兵;在国有企业困难、需要精简人员时,他主动离职;在西安,他给西乡农特产品开设了一个拓展市场的窗口;他带动贫困村发展核桃产业,助村民户均增收3000多元;家乡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他作为退役军人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脱贫攻坚,他帮扶了12户贫困户……他就是汉中市最美退役军人、陕西天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兴刚。30年来,他退伍不褪色,始终坚持自强助人的大爱情怀,先后荣膺汉中市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先进个人、科技创新型企业优秀带头人和第二届全国粮油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企业有困难,愿意带头被精简
现年50岁的程兴刚1989年参军入伍,服役于甘肃张掖。他在部队善于学习、表现优秀,荣获优秀士兵称号,1990年光荣入党,1992年退伍后进入汉江机床铸锻件厂成为一名车工。
生活的河流从来不会波平浪静。1999年,该厂效益滑坡,又逢国有企业改革大潮,需要精简人员减负。员工们既对厂子有感情不愿意离开,又担心离开后失去生活保障,一时间,精简工作陷入僵局。怎么办?程兴刚思前想后,决定带个头,把工作机会留给别人。就这样,他成为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离开工厂时,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投身社会、整装再出发。
创业之初,骑自行车串巷跑业务
程兴刚时刻牢记自己是行伍出身,不能被困难吓倒。没有资金、技术、文凭,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他独自来到西安,在风景路租下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个架子床,架子床下面住宿,上面放货,就是创业全部家当。
有了落脚处,他就带去一些西乡农特产品,租不起门面,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业务,穿梭于农贸市场、商场,介绍产品特点,请求商家摆上柜台销售。晚上回去,他将货物按250克一袋分装,没有装袋机,就用蜡烛火苗炙烤锯条,然后称重装袋,第二天一大早,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各农贸市场推销。
渐渐地,他在各农贸市场里有了名气,西乡一些创业者前来“投奔”,白天大家各跑业务,晚上一起挤架子床睡觉,抽空一起做饭吃。就这样,他租赁的小房子被大家戏称为“西乡驻西安办事处”。通过坚持不懈地奔波,他让许多西安市民了解、喜欢上了西乡农特产品。
我赔钱也要让乡亲们赚上钱
2009年,程兴刚返回西乡,在城南食品工业园区征地11.96亩,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创办了集食用油生产、加工、销售和农副产品、干果、食用菌推广为一体的陕西天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西乡县左溪乡邓家河村是巴山深处的贫困村,村里有很多核桃树,大多长在不易采摘的山坡,且核桃个小不易脱壳取仁,村民们采的核桃长期堆在家里没人收购。程兴刚却看中了这个地方,本来他购买外地散碎核桃仁是每斤8.5元,到邓家河买核桃是每斤12元,除壳后成本更高。对于他这种不买便宜偏买贵的做法,别人都难以理解。有人说他犯傻时,他淡淡一笑说:“乡亲们好不容易种下核桃,我即使赔钱也要让他们赚上钱!”
这样的“傻事”程兴刚干了很多。他投资10多万元,在村里新种植核桃树200亩,还对500亩老品种核桃树进行改良。而无论新老核桃林,都归村民所有。他出资2万多元扶持邓家河村发展核桃产业,购买了核桃脱皮清洗机、筛选机、晾晒架等设备,无偿捐赠给该村村委会。他每年邀请省市专家到村,给村民义务讲解核桃种植技术;他捐赠水泥80吨,支持村民修建入户步道800多米,直接受益村民70多户。在他的努力下,邓家河村2000多亩核桃林生机勃勃,成为父老乡亲的“绿色银行”。如今,核桃产业已成为该村名片,村民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
让需要帮助的人过上幸福日子
在脱贫攻坚中,程兴刚帮扶了12户贫困户,其中2户有精神疾病。他的目标是,要让他们过上幸福日子。同时,他协助柳树社区农户销售农产品,为爱心超市捐款捐物累计2万多元。因帮扶工作卓有成效,他创办的企业被市、县两级评为“扶贫帮困先进企业”。
程兴刚一直对返乡后未就业、下岗的退役军人特别关注,总是优先安排在自己公司管理岗位上大胆使用,多年来已陆续帮助解决退伍军人及军属再就业90余人。他积极参与全县“双高双普”,为学校捐资助学及捐赠教学器材10余万元,并资助13名贫困大学生。
经过12年的苦心经营,程兴刚又创办了西乡县天禾茶业有限公司。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他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2000多名群众从事干果产业。他的公司以高于市场价2角钱收购农产品,而在收购贫困户的核桃时,价格比一般农户高1元钱。30年来的人生之路,程兴刚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社会责任与价值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