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王宴 何大龙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文明和谐,关乎家庭成员福祉,也关乎社会文明进步。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中宣部、全国妇联表彰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揭晓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其中,我市李骁家庭、郭莹家庭获全国五好家庭,张恤民家庭、周华松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
而他们上榜全国五好、最美家庭的原因,则是源于这些“美好作为”。
李骁家庭:温暖“小家”服务“大家”
汉中全国五好家庭上榜户李骁一家外出旅游。 郝清 摄
“路桥修建虽然经常在外,辛苦危险,却能造福百姓,我引以为傲。而且李骁再忙也会挤出时间,陪我到学生家里家访。我们就像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里写的那样分担烦恼,分享喜悦,相互勉励,相濡以沫。”谈到与丈夫李骁的“相处之道”,妻子张婧如是说到。
现年40岁的李骁在宁强县交通运输局工作,参与了“代曾路”“G108宁强段公路建设项目五丁关隧道”“城黄路”等多个市县重点项目。在工作中,他无论严寒酷暑,白天上工地,实地勘察,晚上加班审图纸、整理管理文件,总是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多次荣获“年度考核优秀”“交通运输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2021年9月,被选派为宁强县大安镇华严寺村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后,短短数月,他就跑遍了全村11个村民小组、469户,实行全天候驻村、蹲点式服务,切实履行了“第一书记”的职责,得到镇、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丈夫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张婧,她自2008年从教至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兢兢业业地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近年来先后获得宁强县“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得广大学生、家长和同行的好评。
言传身教下,他们10岁的女儿李卓妍,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连年被宁强县南街小学评为校园之星、三好学生。“要让孩子成才,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我们夫妇一方面洁身自爱,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另一方面率先垂范,在工作中积极进取,鼓励孩子积极上进、全面发展。”谈到家庭教育,李骁、张婧夫妻说到。
此外,除构筑温暖的“小家”之外,夫妻俩更是服务好“大家”。他们自2010年结婚后,便主动照顾耄耋之年的外婆,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直至老人去世。每逢节日,家人都很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总会互赠礼物,表达心意。同时,他们待人真诚,十几年来,从未与任何一家邻居产生过矛盾。“远亲不如近邻”,他们总是帮助邻居照看小孩,有美食一起分享,有分歧冷静协商,有急事主动帮忙。提起他俩,邻居们都竖起大拇指,直夸这对夫妻“仁义”。
郭莹家庭:处处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汉中全国五好家庭上榜户郭莹一家在家中露台花园合影。 杨俊 摄
走进汉台区汉中路办事处上水渡社区郭莹的家,100平方米的露台花园最为惹眼——4月,栅栏四周的爬藤月季竞相绽放,5月绣球开成一片翻腾的花海,各种废旧再利用器具养殖的多肉呆萌肥美……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节能环保一直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方式。
今年36岁的郭莹,大学时学的是园艺专业,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并带动丈夫和女儿也注重学习、运用绿色环保知识。全家订阅学习《绿色食品》《环保装修》《绿植种植和养护》等刊物,并将环保知识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购买建材和家电时,优先选择环保节能产品,周末休息时,一家人齐动手,将家里淘汰的碗、杯子、旧轮胎、水果篮改造利用起来种植各种花卉,利用厨余垃圾、路边捡来的牛羊粪、废弃的香菇菌棒等自己沤制肥料,进行绿色种植。他们时常鼓励亲朋邻友,多选择公交车、步行等方式绿色出行,还无偿为他们提供扦插的花卉苗木,并耐心地给予栽培技术指导,处处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她为社区居民举办家庭绿植养护培训会,倡导大家美化环境,争做绿色家庭。
除了养花之外,郭莹喜欢做烘焙,做手工,做火车司机的丈夫余伟喜欢游泳、健身,女儿则喜欢看书、画画、唱歌。他们一家生活态度积极健康,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始终以健康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并带动着身边的同事、邻居,深得大家好评。
张恤民家庭:浓浓书香代代传
汉中全国最美家庭上榜户张恤民在读书中。 苏湘栋 摄
走进洋县县委宣传部干部张恤民的家,满屋子充满着浓浓的书香,向大家讲述着这个家庭酷爱读书的故事。
张恤民的父亲16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在革命先驱和长辈的教育影响下,曾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依然省吃俭用,不放弃买书读书。退休后,他把精力都放在了读书学习上。在担任政协学习组长后,组织起了80余人的学习宣传队伍,曾和两个儿子为宣传队编写《转变》《观棚》《逛龙亭》等剧本。还在人口集中的洋县龙亭镇集贸市场办起了宣传专栏,宣传先进文化和党的政策法规以及时事要闻。到了晚年,仍借助老花镜、放大镜帮助阅读,老人痴情买书,曾积累了大量书籍。
受家庭影响,无论是教书还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张恤民从未放弃读书。他在文化投入方面舍得花钱,也不怕费周折,曾经为买一本关于介绍中国历代官制的书,拜托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购买,朋友跑了30家书店都没有,最后到北京图书馆借到该书,一页一页复印后再装订成书寄给他。2013年,邮购一套柏杨译注的《资治通鉴》共38册800余元。每次外出,他既不到商场购物,也不逛风景区,唯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他的儿子、儿媳大学毕业,在西安从事教育工作,也继承了家庭读书学习的优良传统,把读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几十年来,他家每年订阅报刊10余种,买书投入5000余元,还把读过的书报装订成册,向群众借阅。家庭藏书达到6000余册,报纸种类达到30多种。家庭先后获得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才艺之家”、2016年陕西省“书香之家”、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汉中市文明家庭、三秦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家风家训在汉中市妇联等八部门开展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中被评为好家风家训。
周华松家庭:用青春书写两代人的军人情怀
汉中全国最美家庭上榜户周华松一家四代在一起。黄娟 摄
1978年,怀揣当兵梦的镇巴小伙周华松,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参军入伍,一去就是整整十年。入伍后,他被分配到原兰州军区工程兵部队,常年穿山越岭深入一线与砖头瓦块打交道。凭借精湛的业务,顽强的吃苦精神,他多次受到团嘉奖表彰,特别在秦岭黄牛埔隧道工程测量中,因为工作出色,荣立三等功。但不幸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摔伤手臂,留下终身伤痕。
1988年,转业回到镇巴的周华松,一直保持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作风。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徇私情。工作30多年来,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5年还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生活上,他主动承担家庭重担,赡养孝敬年迈父母,省吃俭用扶持兄弟姐妹。2014年父亲去世后,已退休的他全职照顾年近九旬的母亲,让其安度晚年。
2005年,他的儿子周治锟顺利考上大学,大二期间部队到学校选拔国防生,周华松和妻子毅然鼓励儿子携笔从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如今,周治锟到部队服役已逾十载,因作训成绩优异,曾多次代表部队出国参加国际军事演习,荣立三等功二次,军营的严苛考验和洗礼也让他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保卫祖国的“钢铁脊梁”。
虽身处不同时代,可是周华松父子二人,却都作出了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相同抉择,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军营,书写了两代军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