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陈曦)5月15日,安康学院青年学者侯红艳学术专著《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作品研讨会在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市文联主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朱云主持研讨会,市文联主席李春平、安康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景林、市群艺馆副馆长陈俊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少山,以及杨明贵、蒋典军、王晓云、唐友彬、王娅莉、秦高远等1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与会研讨。
《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是一部悉心研究旬阳民歌的心血之作,出版后获得广泛关注,荣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为了挖掘旬阳民歌宝藏,作者侯红艳多次到旬阳实地调研,走访民歌传承人,获取了大量原始材料,在此基础上将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作为打开宝藏之门的钥匙,运用文化地理学、民俗学、美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对旬阳民歌形成的自然基础、文化基础、体裁形式、主题类型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进而探究了旬阳民歌与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明清陕川大移民、太极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与会专家对《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旬阳民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水文化、陕南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学术界对旬阳民歌缺乏关注,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填补了旬阳民歌理论研究的空白,在安康民歌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学术视野宽广,用生态美学理论统领全书,将学术前沿理论与旬阳民歌研究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和时代性,在当代民歌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该书对庞杂的民歌进行了系统梳理,运用了不少未公开的原始材料,保存了很多珍贵文献,为深化旬阳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同时,作者深刻分析了旬阳民歌的当代发展境遇,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传承保护策略,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智慧。
专家们以《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为出发点,还聚焦安康民歌的未来,就民歌的传承保护及民歌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进行了广泛研讨。专家们认为,文化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力量,而民歌不但是文学的母体,也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根脉,民歌对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民歌保护应将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创新运用影视、文学等载体,丰富民歌的触角,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扩大民歌的知晓度、美誉度。
作者侯红艳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表示作为地方高校的一员,理应将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的学术使命,今后将继续抓住校地合作机遇,进一步深化陕南民歌研究,为繁荣地方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