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田丕 郭飒 周健
顺手这个词现在是关庙镇文化村一个热词,村民们相互间聊天和开玩笑都会提上一两句。啥叫顺手?村民汪云鹏带着记者边走边说起一件往事。
以前,村上没有垃圾收集箱,大家也没有环保意识,家里产生的垃圾就倒在自己的地边或者树林、水沟里,时间长了,到处都可以看到白色的塑料袋和穿不上的旧衣服、旧鞋袜。也有村民把垃圾堆在闲置的地头,过上一段时间就点着烧掉,刺鼻的烟味实在难闻。汪云鹏接着说,也有村民把垃圾倒在了别人家的地头,可别人发现后又不让倒。即使当时没有发现,事后也会站在垃圾堆前大骂,导致邻里关系不融洽,甚至会出现两家因为倒垃圾而互相吵架的情况。
时间长了,村里的气味越来越难闻,汪云鹏和其他村民一样,出门得用手掩着口鼻,天气热起来时,苍蝇多得让人不敢开窗户,用手都撵不走。
顺手
66岁的汪云鹏是文化村四组的村民,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对石岭沟的山水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情。可是他们不知道,祖辈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已经对自己居住生活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9年,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在村里抽取水样进行检测,并确定在文化村启动环境调查和保护后,立即引起了汪云鹏的注意。
改变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汪云鹏和徐智凤都有体会,最先开始时,对于绿色秦巴的做法,他们远远地观察,私下里也会坐在一起聊起这个事情,让他们想不通的一点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怎么就有了影响人健康的东西?
等到李鹏博和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再次来到文化村时,借着闲聊,他们抛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在10个取水点取样观察,发现是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构成了水质的总氮超标,它会一直留在土壤里,对你们身体有伤害,也会影响住在这里的后代。李鹏博给村民解释了为什么生活垃圾和化肥会影响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也告诉他们将会招募一批志愿者和绿色秦巴组织一起治理石岭沟小流域水质。
村上招募的消息一出来,汪云鹏立即报名参加。
自参加了巡护队,汪云鹏和其他队员一样养成了一个习惯,路边、水沟、林地,无论村里什么地方有丢弃的垃圾,他们看到都会顺手捡起来,再丢到垃圾桶里。
虽然是公益性活动,没有任何报酬,但我根本就不介意,只要能把村上的环境保护好,多做点心里也乐意。汪云鹏说。在参加志愿服务队后,他就积极参与道路清扫、河道淤泥清理、垃圾清运等活动。基本上每月都会组织一次活动,如果农忙或者雨涝天气过后,就会集中开展几天活动,把沟里的垃圾捡干净,淤泥清理掉。汪云鹏说,在平时没有开展活动的情况下,走在路上或者是沟里、地边,遇到垃圾也就顺手捡了,放到固定的位置,见到随手扔垃圾或者垃圾放的不是地方,也会及时劝导。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不出去转转、捡捡垃圾还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好起来,也没有了难闻的气味,开展环境保护带来的变化非常明显。汪云鹏说,绿色秦巴购买了一批小型垃圾桶,免费发放给第一批志愿者,由志愿者带头进行垃圾集中堆放,并带动其他村民积极参与。经过一年多的带动和示范,村民们也看到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好处。2021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征收垃圾处理费,并购置了垃圾集中箱、垃圾桶。自此之后,村民们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焚烧垃圾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村里再也没有大量的苍蝇影响生活。汪云鹏说。
自愿
从麻利的动作完全看不出徐智凤已经74岁了,下溪沟上山坡,她脚下生风走得比年轻人都快。3月17日,她早早地和其他巡护队员一起在村委会等着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的到来。
见到记者,她掏出手机给记者看微信群里的通知:各位环保组长,定于3月17日上午(星期四)上午九点,各组长带上一名队员穿上马甲戴上白帽子在村上参加活动,不得有误,特此通知。
我还有点害怕有人没有看到信息,8点不到就赶到村委会,结果我前脚刚到没多久,各组组长就齐刷刷都来了。徐智凤说,像这样的活动一个月会组织一到两次,由巡护队的顾问李辉智给徐智凤打电话,然后再由她给组长们电话通知,组长再负责挨家挨户通知组员。活动不一定每次全员参加,有时间的就参加,一般都是10个人左右,大家分组活动。除了电话通知,巡护队还建了微信群,遇到有活动会提前两天通知队员。
2019年,李辉智和徐智凤找来村里几个人一起开了个会,决定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号召村民捡垃圾,没想到村民们意愿都很强烈,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徐智凤说,第一次有15个人参加了环保活动,持续了3个小时走了3公里多的路。
平时看着没有注意,等开始做这件事,才发现村里到处是垃圾。沟里路边扔的是旧衣裳、垃圾,到处都是,徐智凤和队员们一起用大蛇皮口袋一袋一袋装。她说:之前看到这些东西但是没有想到去收拾,因为不懂。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到我们村里后,和我们说沟里的水最后要送到北京去,这些垃圾有污染,会对水质有影响。他们还说这个事情跟我们子孙后辈都有关系,只有环境好了,人才会少生病,才会健康,这是多好的事情。
李辉智和徐智凤决定,不强求所有人都来干,村民们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也不强求。这个想法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和干劲,村民们都很支持,自愿无偿参加,参加活动的每个队员自己携带工具,包括手套、垃圾袋、火钳还有自制的钩子。钩子主要是钩刺丛里面或者手捡不到地方的垃圾,这些工具都是我们自己制作。徐智凤说,有时候遇到有人扔垃圾,他们就去制止,然后给他宣传环保的好处和作用。
这支巡护队的队员年龄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其中李辉智73岁,徐智凤74岁,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在也有年轻人参与进来,在巡护过程中也会照顾年龄大的人。今天活动,一个小组长叫章进梅,她早上要上班,专门请了两个小时假回来参加。还有一个组长叫王开群,她有事,就委托丈夫来,所以你看,人家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徐智凤很开心。
徐智凤的家坐落在半山腰,那是村里最漂亮的一幢房子,院子里修了假山鱼池,时逢春日,满院花香景美。随着北环线的通车,住在城里的儿子随时都能回来,儿子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村里其他家的人也一样。虽然我们年龄大了,但是我们也想为村子做贡献。
新貌
在文化村,新民风体现在村民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记者在2017年3月18日开始实行的《文化村村规民约》中看到里面有这样一条:不搞陈规陋习,婚礼简朴,丧事简办,不办满月、生日、升学、乔迁等喜庆活动。人情往来随礼(份子钱)不超过一百元,置办宴席不大操大办,每桌标准不超过二百元,不劝驾驶人员饮酒。
为了提升村民素养,文化村所处的汉滨区关庙镇倡导和动员乡贤回乡参与新民风建设和社会治理,依靠群众解决民风突出问题。其中的五老工作法,将传统乡贤自治与现代法制、德治、自治有机结合,搭建村民自治平台,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推动新民风建设。镇上选拔身体健康、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为村人民调解员。李辉智、徐智凤就属于文化村的五老。
文化村村委会主任李辉普介绍,村里依托五老乡贤开展自治,制定并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推广好家风家训,实现依法立约、自觉履约、多方监督,切实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村民从开始不知道小流域保护是啥,到大力支持,现在已经融入到个人的生活中了。他说,全村有2391人,巡护队队员已经发展了160多人。
同时,村里积极培育、发展、引导农户参与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群众性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慈善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创新和提升村民自治能力。还大力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工作机制,对集体事务、公共事务和村上的大事要事,及时开展民主协商,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的事情群众定,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垃圾不乱倒,粪土不乱堆,污水不乱排,鸡鸭不乱养;门前三包,美化、净化家园,不在公路上占道堆放杂物以及晾晒粮食。这些内容被写入村规民约,成为全村人都遵章执行的标准。
村里环境美了、好了,也促进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四组的汪祖新就很高兴。去年一年他靠着不到2亩的土地收入了四五万元。
蔬菜种植在文化村一直有传统,加之离城近,销路不愁,汪祖新倒茬种下菠菜、小白菜、蒜苗、黄瓜、西红柿等作物,每天早上骑着摩托托着50多公斤的新鲜蔬菜到江北晏家坡市场售卖,总能早早地销售一空。他说:之前土地使用了化肥,看起来蔬菜长得粗壮,但是口感就差了,2019年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在村里开展小流域治理后,改变了村里的水质,我自己的地里也用上了堆肥,蔬菜的好口感又回来了。
像汪祖新这样种蔬菜的产业户还有五六家,村里还发展了两处桃园,渐渐做出名气的李丹桃园就位于文化村,还有占地60多亩的陈胜桃园也日渐壮大。春日里,金色油菜花伴着粉红桃花,李丹桃园的200余亩桃林映衬着山脚下的村庄。
壮产业、兴家业,致富增收,如今在文化村处处可见。
记者手记
人与村庄、村庄与土地,是相互依存,长久共生的合作关系,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在文化村,我们感受到村民对这份历史的依恋以及对村庄的感情。
石岭沟小流域治理快3年时间,水质改变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解除了危害健康的风险,更给村民留下了一个理念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需要我们这代人为之付诸行动。
和村民们闲聊时,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思,那就是要把家乡的土地和自然环境留给下一代,让这里变成一片有生机和希望的土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只有乡村美了,村民才会乐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也了解到,文化村的村民之所以会这样支持生态治理,也和他们一直开展的新民风有关。全村常住人口2391人,有160多人参加了小流域生态治理巡护队。村里还有两个微信群,村委会在建群之初就定下,群里必须有村组干部和环保队员,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年提升。
得益于生态环保,绿色种植成了文化村的特色,还依靠能人大户,发展了两处桃园。村里依据地理实际,今年将聚力发展种植桃400亩,富硒蔬菜种植150亩,林下观光养殖300亩。
伴随着北环线通车,文化村和安康城区的连接更加紧密,也更方便,让更多村民认识到人居环境利己利民利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非常重要,进一步树立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引导村民,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主动参与到行动中来,形成自觉,建立人与土地的感情连接。
(田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