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刘利
他是患者心中的健康卫士;他是广受好评、拥有300万粉丝的“网红医生”;他是中医男科专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他是出生于勉县,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80后”小伙王彬。
从汉中出发,怀抱医学梦想,他是如何从一名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科医师?多年来,他对家乡中医行业发展又有哪些贡献?3月2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彬。
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中医
谈起为何选择成为一名中医,王彬告诉记者,“我从小体弱多病,父母经常带我去医院打吊瓶,但总不见好转,所以我一直特别排斥打针。”小学时,有一天早起后王彬感觉右胳膊用不上劲,随后的两个星期他一边坚持左手写字一边坚持打针吃药,但迟迟不见好转。为了尽快痊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彬在姑姑的引荐下找到了当时勉县知名老中医贾医生,通过诊断,判断王彬是因风寒受凉引起的小中风,于是就开了三副汤药给他。“说来也神奇,当晚我喝了一次药,第二天早上起床居然就好了。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医太神奇了!”回忆起这段往事,王彬仍然有些激动,也是因为这件事,王彬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年,即将从勉一中毕业的王彬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填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本硕连读,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留在该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从事中医事业。
如今,从业13年的王彬累计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是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李曰庆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男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曾受邀出访英国牛津大学、韩国庆熙大学等学府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获评“中青年创新人才”荣誉称号。作为北京市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王彬先后在《健康报》《生命时报》等传统报刊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录制北京卫视《养生堂》4期、中央电视台节目5期,获评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基层科普人物”荣誉称号。
疫情期间的“网红医生”
疫情期间,患者就医风险较大,每天都有大量患者给王彬留言咨询。为了尽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保障男科基本诊疗需求,帮助更多的人,王彬不断总结大家的共性问题通过科普文章、留言互动等形式为患者答疑解惑,并尝试制作短视频、直播,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如今,王彬已是坐拥300万粉丝的“网红医生”,每周都会利用工作之余在各媒体平台持续更新作品、当“主播”。尤其是今年初,我国多地遭受新一轮疫情影响,为了让患者安心隔离在家,热心公益事业的王彬更是频繁更新,收获网友纷纷点赞。
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几年前,王彬接诊了一名年轻男性患者,初次来时他总低着头表现十分消极,经过诊断,追问病史、家庭生活等情况后,王彬为他开方并推荐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来,随着治疗的推进,该患者逐渐好转,最后一次来的时候他告诉王彬这一次自己不是来看病,而是告诉医生自己已经痊愈了,“他走的时候对着我深深鞠了一躬,还说我推荐给他那本书的作者出了续集,叫《重遇未知的自己》,当时我的感触太深了。”王彬常形容自己这个行业是“摆渡人”,在诊疗过程中不断修复自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作为故乡养育的儿女、从家乡走出的学子,王彬一直心系家乡发展,他和在京汉中各界青年一起宣传家乡旅游文化资源;大力支持陕西中医男科事业发展,连续5年受邀回陕参加西部男科论坛并进行学术讲座;和陕西中医药大学二附属院、陕西省中医院、西安市中医院男科进行科室共建;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市中医医院)进行成果转化合作;帮助陕西延长县、扶风县、府谷县等建设起了男性健康科;长期与我市勉县卫生局、县医院、中医院等部门单位保持动态联系,先后多次与该县中医院开展科室共建、学术交流活动,并计划在该县中医院挂牌成立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同时为该县中医院医生进修提供帮助,助力家乡医卫事业发展,造福家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