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幸福生活节节高 ——榆林市踔厉奋发推动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

2022-03-22 22:12  西北信息报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百姓至上。

民生连着民心,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的幸福感受,诠释着榆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榆林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倾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健康榆林建设,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民生工程覆盖面,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家庭和社会的未来。

去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榆林高新二中操场内,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系上火红的腰鼓,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动作规范有力、整齐划一,俨然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针对榆林中心城区学位短缺的问题,去年榆林市积极推进市二十八小和榆林高新二中的建设工作,两所学校新增学位5220个,秋季开学时已全部投入使用。2021年,全市共新增学位15584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增学位7020个。

“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55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2.7%,重点实施了中心城区学校建设、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移民搬迁点配建学校等项目工程,在各类开发区、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经济适用房等区域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学校438所,新增学位13.4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学校53所,新增学位6万个,有效缓解了“上学难”的问题。

打造高质量医疗健康体系

近年来,榆林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基本建成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27个,其中医院111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6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5个、其他机构11个。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21张,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1人,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6人,群众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大幅提升。

榆林市综合医改不断深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原则,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流动专家医疗服务,组建省市级流动医疗专家站。在市直公立医院选派总会计师和总药师,在市二院进行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在市三院、市五院(精神卫生中心)实行去行政化改革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两减两联四保障”的药品供应保障新制度不断完善。

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保障群众增收的“稳定器”。

2019年12月,榆阳区标准化创业中心建成投运。该创业中心以“围绕创业抓服务,抓好服务促创业”为宗旨,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为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创业场地、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指导、代办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融资支持等“一站式”“管家式”服务,为他们搭建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尝试机会,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目前该创业中心共入驻企业184家,带动就业3469人。

近年来,榆林市扩大了政策扶持的覆盖范围、增加了贫困劳动力补贴项目、提高了资助标准,年均投入就业专项资金约6亿元,通过资金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线上线下推送就业岗位、按需开展技能培训等形式,五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43万人,帮助11.6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万余名劳动力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此外,榆林市还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瞄准扩面难点的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人员以及就业、创业新型业态和群体,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扩面计划,通过入户调查、信息比对、动态管理、政策宣传等措施,引导其积极参保、尽早参保。西北信息报记者侯红雷

上一篇: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 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全面提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