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张玉文
通汉合作·西乡国动产业园已完成投资2.8亿元,入驻服饰加工企业4户,成为全省“区中园”建设典范。
刘春生 严军 摄
每一个战略选择,都凝聚着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
每一次发展跨越,都蕴含着科学决策的真知灼见。
2016年末,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产业兴市,提质增效调优存量、高端切入培育增量,打造新型工业引擎,建设经济繁荣的真美汉中。时光荏苒,驻足回眸,我市工业的发展历程令人鼓舞。
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过去的5年,我市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扩投资稳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基本面持续向好。“十三五”时期,我市以完善产业链为抓手,聚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产业,累计实施项目311个,完成投资439亿元,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47.7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加值同比增长7.6%,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2.8%,规上工业增加值拉动GDP2.1个百分点。
我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新兴产业培育,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20年分别完成产值429.5亿元、557.92亿元、433.88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2.1倍、1.5倍、1.4倍。
企业数量创出新高
园区承载能力提升
“十三五”时期,累计培育规上企业438户,总数达749户,较“十二五”末增加305户。截至2021年底,规上工业企业达763户,全市民营企业突破4.7万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49.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3.7%,比2016年的51.5%提高2.2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园区以绿色循环为方向,以产业聚集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园区优势、特色和重点,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园区建设,省级示范园区数量、面积、入园企业数、营业收入不断攀升,对工业的承载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工业发展的新高地。
2021年,我市深入推进市级四大园区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园区“亩均论英雄”、薪酬制度等改革,航空经开区完成整合,11个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95.4亿元,同比增长17.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0.9%。新增入园企业59户,完成营业收入1490.92亿元,同比增长14.9%。4个园区入选我省第一批特色专业园区名录。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过去的5年,我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平台建设。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先后建成,2项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户,4户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成全市工业企业运行监测平台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80户企业登云上网,4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4户企业进入全国工业互联网企业库。2020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21.72亿元,投入强度1.64%,位居全省第二。
加速退出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低效产能,治理整顿“散乱污”企业515户,2户危化企业完成关闭退出,形成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快推进实施高端材料产业项目,汉中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零”的突破。“十三五”时期,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82个,培育认定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84户。
亲商助企稳产增效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
我市坚决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迅速实现了“应复尽复”。截至2021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8.14亿元,同比增长16.6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22亿元,同比增长33.24%,增速居全 省前列。创新开展亲商助企活动,“企业呼叫、政府吹哨、专员报到”的新型企业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确定工业倍增目标,强化工作谋划,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47.7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加值同比增长7.6%;短时间成功招引陕钢中厚板等重点科研机构和项目落户汉中,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7%,高于全省增速34.1个百分点,名列全省第一。
经济发展基础在产业、关键靠工业。展望未来,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倍增为抓手,强化调度稳增长、双招双引添动能,创新发展增活力,亲商助企强服务,努力实现工业经济量质双升,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