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年俗表演庆新春 非遗传承代代人

2022-02-07 11:07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曹娜 文/图

春节期间,兴汉胜境景区汉人老家街内,大大小小的新春挂饰和春联装扮了整条街道,红红火火。连续数日上演的民俗文化惠民活动,每天吸引数以万计的客流,“老汉中们”在这里又找回了儿时的年味儿。

母亲李玉兰为儿子袁正阳整理表演的服装道具。

2月4日,正月初四,在汉人老家街记者看到,市集上不仅有传承千年的舞狮、草龙穿街等表演,还有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绝活,糖画、泥塑等民俗展示摊位前挤满了游客。

兴汉胜境艺术团团长孔魏芳介绍,初一至初五推出的“汉风中国年”活动,不仅有民俗展示,还集打卡、购物、互动、演艺四合一,给游客带来吃喝娱购的四重体验:“为了陪伴游客开心过大年,景区一改往年演艺传统,春季期间不仅有舞龙舞狮的年俗表演,还有社火大巡游、镜花水舞等。春节期间,日均约2万游客在此红红火火过大年。”

下午三时,社火大巡游的舞龙巡街表演将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现场一对整理服装的母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今年18岁的袁正阳是汉台区龙江街道新堰村村民,在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站长闫克元创办的飞龙艺术团学艺表演刚满一年。春节期间,他与母亲李玉兰一起来此演出,今天已是第四天。

“我从小就喜欢舞狮舞龙,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村里经常有舞龙队走街串巷进行表演,吸引无数群众围观。那个时刻,也是年纪尚小的我最快乐的时刻,我几乎追着表演队走完场镇的大街小巷。人们以这种传统的方式欢度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的母亲今年51岁,是一个种地、打零工的地道农民,参加这种民俗表演有十来年的时间。小时候的春节,我在后台钻来钻去,看大人化妆、整道具,是在陪妈妈表演中度过的。”

说起舞龙,袁正阳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除了团里的节目,母亲还经常看视频学习,自己编排表演节目、准备服装道具。儿时的喜爱、憧憬加上母亲的执着、热爱,感染他也走进艺术团,从事舞狮舞龙的事业。

袁正阳介绍,现在的飞龙艺术团平均每年公益性演出80多场,经营性演出150余场。十年间,艺术团从单一的舞龙发展到彩龙、草龙、板凳龙、挝杆龙等4大类12个品种形制各异的龙舞系列节目,使这个近乎失传的龙舞种类被发掘、继承了下来。

虽然这些非遗技艺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且越来越受群众欢迎,但小小年纪的袁正阳也有自己的担忧和坚守:“现在团里演员平均年龄比较大,年轻人不多。古老的非遗技艺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年轻人传承,否则难以逃脱没落的命运。可喜的是,群众的支持让我看到了希望。前两天,一个父亲带着7岁的孩子看完演出问我们,‘我儿子特别喜欢舞龙舞狮,自己还买了一个小狮子,可以来跟你们学习吗?’还有闫克元站长,跟我们当地学校合作,让龙舞进课堂。学校里建立了舞龙梯队,学校有大型活动时,都会进行表演。老一辈们用一腔热忱坚守着农村文化事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年轻人,我会把担子担起来,传承下去。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和我一起学习、传承,‘舞’来健康平安,‘舞’出国泰民安。”

上一篇:渭南市全力保障雨雪天气道路交通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