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这里,也是我们的‘家’” ——一对参与苏陕协作的亭湖夫妻支医支教侧记

2022-01-28 04:12  西北信息报

“孩子们都离校了,可班上那几个困难学生眼下是个啥情况?是不是光顾贪玩而放松了功课?年越来越近了,也不知道他们家有没有困难?”傍晚时分,坐在书桌旁的她喃喃自语。

正在一旁翻书的他,一听这话,便接过话茬:“要不,咱俩明天带点东西,分头下去看看?”

“好!”望着心有灵犀的他,她面若灿花。

于是,便有了次日一大早的一幕———匆匆地吃罢早点,她带着他,两人手中提着沉甸甸的东西,专程来到铜川市印台街道虎头村她的学生杨甜家。

杨甜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其父因车祸导致身体致残;爷爷和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这,让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的她一直放心不下。

“家里有人吗?”她一边敲着门框,一边向里喊。

几分钟后,门打开了。一看是自己的老师,杨甜兴奋地喊:“奶奶,学校老师带人来咱家了。”

在杨家,他们不仅关心杨甜这几天在家的学习情况,而且向老人详细询问了家里生活情况。之后,就杨甜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她在细致辅导的同时,还教了解答此类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临走时,他们向杨家放了500元现金。“老人家,快过年了,给你们留点钱,添置些年货。今个,算是提前给你们拜个早年,祝你老身体健康!也祝你们家在后边越来越好!哦,对了,后边还需要帮什么忙,别忘了给我们打电话。”

他,叫孙佳鑫;她,叫陆荣干。他们是一对夫妻,来自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日前,他们正参与着苏陕对口帮扶。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这个“新家”,他们分别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丈夫孙佳鑫,在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支医;妻子陆荣干,则被分在印台区频阳小学支教。

这段时间,在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孙佳鑫,天天忙的几乎是“连轴转”!

因抗击疫情,他作为卫生院挂职的副院长,和同事们一道被紧急抽调并负责金锁集中隔离点上的工作。工作中,他用盐城的抗疫经验,不但指导了隔离点的设置,而且还负责着点上日常工作的规范运行,以确保卫生院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金锁关镇,扼守着铜川的北大门。而他所在的卫生院,配合相关单位,负责着包(头)茂(名)高速出口的监测执勤工作。在卫生院没有专职驾驶员的情况下,他发挥着自己开过救护车的专长,主动承担起监测执勤人员的接送工作。每天8小时一班,不分昼夜,接送着轮换人员,彻底解决了监测执勤人员上下班交通不便的困难。

在隔离点,他除了不断地给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加油、鼓劲外,还帮大家仔细做好消毒、消杀,以搞好自身防护。同时,向同事们示范教学防护服如何穿、脱。“正因为有了他的引领,大家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身抗疫。期间,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院长张辉如此点赞。

不久,赶上了全员核酸检测。这时,他又一次主动请缨,亲自穿上防护服,下村组、进社区,为辖区居民以及重点人群搞核酸采样。工作空暇,他不断地和同事们一道,分享清洁消毒、医废处置以及个人防护等知识要点。

在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他坚持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同工作。一次,和他一块在卫生院食堂吃饭的工会主席问道:“不知这伙食,是否合乎你们南方人的口味?”他一边吃,一边兴奋地回答:“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绝对地道的陕西特色!”

“参与对口帮扶以来,他总是满怀激情,踊跃参加卫生院的各项工作,从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为推进工作,他还向卫生院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位姓赵的同事向记者介绍。

为助力山村群众看病难,按照“进百村(社区)、访万户、‘医’路有我健康行”文件精神,卫生院安排他和另一位院领导带队,于去年10月13日走进烈桥村,开展了一场颇有声势的义诊服务。服务中,他不当“甩手掌柜”,而是和同事们一道,面对蜂拥而至的山区群众,始终认真听取这些山民们的各种咨询并耐心细致地了解他们的病情和生活习惯。随后,逐一地进行解答并开具健康教育处方,还不断地向患者叮咛诸多注意事项。

多次往下跑,多次和老百姓接触,让他发现了印台地方病老患者在目前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对此,他立即开展地方病管理的相关研究,还积极对接苏陕两地的相关专家和内行,在进一步了解地方病管理、治疗新进展的同时,还不断调阅相关资料并频频深入村组、社区,探访患病群众,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诉求。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自发地为山村群众送关爱、助心愿。一次下乡义诊服务中,在给金锁关镇徐家沟村的一位女患者检查时,他发现该患者“血压异常偏高并伴有心功能不全”这一情况,便及时提供了一些缓解的药物。他说:“今天给你的这个药,只能是缓解。下来呢,再不能大意了,一定要去大医院好好检查、医治!”回到卫生院,他并没有忘记此事,二是通过自己的渠道,第一时间为这名患者联系到了市中医医院的心内科专家。

应该说,妻子陆荣干是在他的鼓动下,愉快地踏上了印台这块土地。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她不但做到了身安、心安,而且做到了用心、用情,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教他们如何做人。

刚接班时,她就注意到班上一名姓汪的学生看起来挺乖巧,可在课堂上注意力老是不集中,也不像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每次批改他的作业,发现他书写不工整,差错也很多。

一天课后,她把小汪专门领到办公室同他谈心。期间,她得知,这孩子是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家住金锁关镇金锁关村高崖底组,父亲长年在外跑车;母亲在家照看三岁的妹妹。因路途较远,他一周只能和家人团聚一次。因想念家人,无法集中学习注意力。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十分心疼,便及时对他进行心理抚慰并加以刻意关爱。一个寒流来袭的上午,她发现小汪上衣的拉链坏了,可学校附近没地方可修。于是,她匆匆赶到服装店,买了件厚厚的棉衣。课后,她唤他来到办公室,这样叮嘱:“想念家人,我当然理解,可学习是自己的事,可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功课。只有把学习搞好了,才是对家人最好的报答!”说完,便帮小汪换上新衣服。

打这之后,她既是老师,更像一位慈爱的“妈妈”。平时,小汪不光向她询问学习上的疑虑,还主动告诉家里的不少事。慢慢地,小汪改变了,变得注意力集中了,也能大声地朗读课文。课堂上,总是积极举手发言,也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班上有个名叫路阳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于是便有了不想学、“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此,她决定要改变他,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化。

这名学生虽然成绩差,但她发现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做作业的速度比较快。对此,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大地对他表扬了一番。这,让路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随后的一天,她把路阳叫进办公室,先是给他倒了一杯开水并让他坐下来。“其实,你也很棒!班上有很多同学,在某些方面,真的不如你!”又一次听到老师的表扬声,他便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好好表现,拿出更多的更好,赢得老师的再次表扬。

从此以后,路阳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时,他坐直身子,认真听讲;课后写作业时,总是一笔一画的;班级搞活动,他比其他同学更积极、更活跃。看到不断进步的肖阳,她趁热打铁:“相信你会越来越棒,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但不能骄傲,加油、再加油!”

她用关爱的温暖,融化了路阳心中的冰山;用热情似火的激励,点燃了路阳自信的火种。没过多久,同学们都发现,路阳以前是“要他学也不学”,而现在是“对什么都感兴趣,生怕自己学得慢、学不会。”

学校一位听过她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陆老师上课,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十分注重学生爱国情操的树立。记得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先是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年英法联军贪婪、野蛮的强盗行径。紧接着,她让同学们在回忆视频、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假如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最想说些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流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不能让火烧圆明园重演”“落后就要挨打”“要好好学习,掌握真本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以史激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年12月初,西安等地遭遇疫情突袭。鉴于之后疫情形势的严峻、复杂,按照上级精神,学校让学生提前离校居家学习。为抗击疫情,本可以回亭湖的她,这时候,她毅然决然选择了留校。当学校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时,作为党员的她,第一个报名请缨出战。

除了第一时间请缨出战外,她还主动捐出500元。在她的带动下,不到一天频阳小学教职工纷纷捐款8000余元,助力疫情防控。

工作中,她坚守在印台街道虎头村口,既仔细查验行人以及进村车辆驾驶员的健康码和行程码,又认真登记那些进入不便扫码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在重兴公园核酸检测点,她不断地提醒群众戴好口罩,有序排队,时刻保持“一米线”距离,全力配合防疫人员维持秩序,以确保大家的安全。

年关渐近,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内心还牵挂着班上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1月13日那天,她和丈夫在走访了学生杨甜家后,还分头赶到其他3名学生家中,给每个孩子送去500元慰问金和新年礼品。

孙佳鑫、陆荣干———这对来自千里之外的志同道合夫妻,为了帮扶印台,他们做到了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也牺牲了许多“小我”,可他们从来没有过半点抱怨。“这里的人,热情、善良、质朴,都很好!说句实话,到将来离开的那一天,我们还真的放不下、舍不得呢。”面对记者,他们深情地表示:“印台,也是我们的‘家’!后边的日子里,我们会一如既往、竭尽全力的。只有把我们手头的每一项工作干好,才能不辜负老区人民对我们的一片深情厚意和殷切期待。”

通讯员段建军

上一篇:在历史影像中探寻追赶超越的精神密钥 ——《百年记忆——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影像》特刊编辑手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