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李佩蓉
位于丁字街与中山街转角处的旧书店。 赵思睿 摄
12月14日,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下午四五点钟,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在汉台区丁字街这条古朴的小巷里,行人稀少,偶尔有车辆呼啸而过。转角处的旧书店才刚刚挂上招牌开门营业,透过虚掩的门,里面成摞的书籍似乎要将人吞没。偶尔有书友慕名而来打探某本记忆深处的书籍,更多的时间,旧书店和小巷一起安静、沉默着。
这是旧书店再正常不过的一天。
在同行业纷纷叫苦之时,这家门脸不大的书店,仅靠卖书就撑过了20年,还在最近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书店。
开起书店只因嗜于与书为伴
8平方米的面积被三个书架堆得满满当当,又有更多的书籍成摞堆在地上。抬眼望去,天花板上、窗子边都有绳子拉扯,上面用夹子夹着一些用于展示的孤本、珍品,一本英文版三打白骨精漫画用透明塑料纸包裹挂在显眼的地方。唯一一面没有摆放书架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孔子的石刻像。进屋后,仿佛掉进了一个吞书巨怪的胃里,书“毫不客气”地霸占着每一寸空间,就连过道走廊里也都通通落满了书,只留下一个人可以通过的间距。书籍按文、史、哲、古籍善本、红色经典读物、汉中风物历史等做了简单分类,但是真要找什么书也只有店主才能找到。
年过60的店主张先生不愿向记者透露他的全名,只说书友间戏称他为书王。“这间店里有一万本书,对面的书库里还有两万本。大部分我都读过,不然无法向顾客介绍。”丁字街是张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20年前,他从本地几家倒闭的国有企业图书馆里淘来了一批书,租下邻居的房子开了这个书店。
“开这个书店的初衷就是喜欢书,读书、淘书、和书友交流书是非常有趣的事。不同于全新出售的书籍,在一本二手书中,不仅有纸质书的芳香,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文字的‘层峦叠嶂’,印刷与手写并存,产生一种误闯入他人世界的奇妙感觉。”二手书不仅较市面上的新书更便宜,里面的手写文字是一种跳动的美丽,跳动在人与书、人与人之间,编织着特有的互动关系网。
20年来,书店就没挪过窝,主打二手书的定位也从未改变。20年间,书店也并未像很多人担心那样靠情怀硬撑。相反,现在知道书店,来购书的顾客越来越多。“现在书店针对的是固定的客户群,通过别人介绍,一年也能增加二三十个顾客。这里房租便宜,只要不亏本就行了。”
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是他
“一些老年人到这里找到了记忆中的一本书,感慨万千,似乎能再见到这本书就好像回到了过去。”多年前,一位书友要找一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第一版《秦腔音乐》,这本书指引他走上了学习秦腔之路,几经周折,店主张先生终于将书找到。当那本泛黄的书籍送到老人手中时,老人的眼中闪烁出青春的光彩。
今年来店里找红色书籍的年轻人不少,这让张先生有些意外。“今年电视上播放《觉醒年代》那部历史剧的时候,隔三岔五就有年轻人来店里询问红色经典书籍。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收藏这种类型的书,能够帮他们找到一些。”在某种程度上,最好的服务应该是专业的服务,这家旧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店主本人。他熟悉历史、又有大量藏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顾客与书之间的桥梁,为顾客提供精准的服务。“在书堆里浸泡半生,我和你聊一会儿天就知道你适合读什么书了。”
如今,很多市面上买不到的书在旧书店都能找到,书友间流传着找不到书就找书王的传说。
希望书店成为宣传汉中的一个窗口
由于书店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风貌让它别具一格,近日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在社交平台上,也被不少博主标记为汉中宝藏旅游地。“这一年来,感觉我们这条冷街突然活了起来,我这个旧书店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来拍照,还有拍婚纱照的,也接待过一些旅游博主来拍摄视频。”
面对这种现象,店主张先生非常包容,他也会热心地向游客介绍汉中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汉中是历史文化名城,代表汉中的不仅是那些著名的景点,记载汉中历史的老书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化,承载着这个城市最真实、深刻的历史记忆。很乐意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接受文化的熏陶,闻一闻纸质书的芳香,希望书店成为新的文化传播点,成为宣传汉中的一个窗口。”店主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