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记者 田丕 王拥
周医生,我感觉自己心跳很快,问题大不大?12月2日上午11点,周嵘接到一个患者电话,他赶紧做了回复:如果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毫克的,每天两次,每次1片,心率没低于每分钟50次的话,可以换用长效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毫克的,每天就服一片。
在他的手机通讯里,存着几千个号码,其中一多半都是患者的。和很多拒绝陌生人来电不同,周嵘有个习惯,不管工作多忙,手机显示的红色未接电话,他都要一一回复,他说,这些电话十有八九是患者打来的,他们遇到的难题,或许性命攸关。
时间拉回到三个月前,9月的一天,周嵘接到电话通知被评为2021年第四届医生云奖获得者,一头雾水的他没想到自己会获得这个奖项。
自2021年5月8日进入全国大专家云平台,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周嵘发表了240余篇关于心血管的科普文章,点击量达到近2000万。
因为做科普,他和钟南山、樊代明等院士专家团队获得了相同的殊荣,作为全国县区唯一的代表,周嵘通过视频,在10月14日宁夏银川举行的第四届医生云大会上接过了这座意想不到的奖杯。
随时在线的贴身医生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周嵘从2014年11月进入汉滨区第一医院那天起,为群众科普健康知识成了他自觉的工作。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可以向我咨询。周嵘说到做到,他的手机上经常响起信息提示音,不用看,肯定是患者发来的询问。
周医生,这是我昨天喝完药记录的数据,需要调整吗?一位患者发来一个图片。周嵘趁着手边没有工作,给他回了信息,如果没有身体不适,就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像这样的问答,随时都有,甚至之前做过咨询的患者也能相互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周嵘给群里患者提出的要求是,每天要记录自己的数据进行打卡,他会抽空一一解答患者的疑惑。时间在他这里,被赋予了生命力。来安康7年时间,周嵘下基层、入社区、进机关,开展科普和参与巡讲300余场次,听众达到1万余人次,基本上做到了一周一讲。
每天早上8点之前,周嵘的身影准时出现在科室,完成所有的交接班后,他带着医生开始查房。等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桌上还有一堆病历需要他签字。除了出门诊,科室的医生随时会就患者的病情和我探讨,如果是小问题,监管医生自己会解决,如果是大问题,我就组织科室集体讨论,甚至会集合全院专家进行会诊。
你要问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时间!在周嵘这里,时间是碎片化的。繁忙的业务工作和科室工作可能会让很多人无力再去兼顾其他,周嵘却是乐此不疲。抛开线下300余场次的讲座不算,发在线上的科普文章和讲座他自己已经无法统计出来,那太多了,只有当我要签字、出诊和做手术时候,手机才从手里放下。因为他会随时停下来,把查房、看病遇到的群众关心的问题记下来,稍有空闲时间,他赶紧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再通过自己的账号发到群里。
我想把健康素养的知识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拥有更科学、更健康的生活。周嵘说。
服务每一位需要的群众
去年冬天,一通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周嵘办公室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号码,他及时接通,周医生,请您救救我母亲。电话那头的声音焦急且慌张,周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先安抚了对方的情绪,通过交谈,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求助人并不认识周嵘,他的一位朋友曾经是周嵘的患者,求助人急切地在电话里说,自己母亲80多岁了,本来身体就有慢性支气管炎,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母亲也出现了咳嗽、咳痰和气喘加重,在当地卫生院诊治后,效果不佳。今天一大早,我母亲就出现了呼吸困难,嘴唇也发紫。求助人说,当地卫生院建议送到上一级医院住院治疗,但是老人一口拒绝了这个要求,所以,周医生,我想请您和我去一趟我家里。
没有问题,刚好我现在没事,马上就走。周嵘二话不说,拿起出诊箱就和救助人一起打车前往汉滨区双龙镇。没想到的是,50多公里的路程和蜿蜒曲折的山路,让他吃尽了苦头,路途中吐了好几次。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后,他顾不上呕吐后身体轻飘飘的虚弱,抱起出诊箱就跳下了车。
老人躺在家里气色很差,周嵘赶紧做了仔细检查,发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有明显缺氧症状。我仔细看了一下,这里气温比较低,取暖靠的是煤炭烤火,导致了您缺氧严重,需要住院输氧输液治疗。周嵘告诉老人。我哪儿都不去,就在这里,我个人的身体我知道,躺下休息两天就好了。老人无论怎么劝就是不答应离开家。看着固执坚持的老人,周嵘拉着当地卫生院医生一起会诊讨论,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前提下,制定了治疗的方案就在老人家里输氧输液治疗。
他轻轻地把输液针头插进老人血管,松开扎脉皮管的那一刻,周嵘才把心放下来,为了让患者家人安心,他一直守到患者液体输完,老人缺氧的症状明显改善,嘴唇也由紫色渐渐变得红润,这才起身返回城区。临走前他还把后续治疗方案和当地卫生院医生交接好,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便于随时沟通。这样的情形,是周嵘工作的日常状态。
2014年从江西来到安康工作时,他发现这里的老百姓有偏咸、偏辣的重口味饮食习惯,而且预防、养生、保健的观念比较薄弱,心血管、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因病返贫的群众不少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立即行动,响应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号召,通过科普宣教来改变安康地区老百姓的健康理念,传递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常识,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不要因得大病而生活困难。
没有完成一天的任务,感觉不完整
将艰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一点一点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是我们医学工作者前行的动力。周嵘说,他的理想是,从专业到大众,找一个好的切入点,让更多人了解科普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更多医务工作者有信心做科普,从而进一步推动医学科普在县域范围的开展,进而推动大病不出县愿景的实现。
开展医学科普,无形中会让医患更融合,通过患者口口相传的模式,增大学科在县域范围的辐射面,这对慢病管理尤为重要。作为陕南人口最多的一个区,一百多万的群众都是周嵘科普的对象,他说:手机就是我的工具,网络是我的平台。
微信群从1个变成2个,再变成现在的4个。人数不断增加,科普传播的规模也不断向外扩散,他朋友圈的人数超过了1万多人。
周嵘一边学直播、一边写科普,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平台我都有注册,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形式,让老百姓对专业的医学知识听得懂,听得明白。他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天写5篇左右的科普文章,这对于一个心血管内科主任来说,是很大的任务,但是他做到了。
有一次门诊,患者问我,现在血压已经正常了,能不能停掉降压药?很多都是这样的小问题,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患者的困惑让周嵘明白,做好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定要写老百姓能看懂的东西。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他加入大专家.com平台,这个平台里有2045名大专家、20万专家和2000万的医生,他每一篇稿子转发量都呈几何级数上升。发在平台的第一篇科普文章,不到半天时间,点击量已经达到了100多万,这在汉滨区是不可想象的。周嵘说,老百姓能从中获益,我很满足,没有完成一天的任务,感觉不完整。
夜里11点,妻子让他早点休息,第二天还要工作。周嵘答应了,他轻轻转过身,用身子挡住手机光,不影响妻子休息,手指快速地在手机上敲着,今天还差的一篇科普文章快速地被编写好发了出去。
放下手机,已经12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