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尤文博 陈敏 李小伟
“去年正月红军来,迎春花儿开。今年迎春花又开,红军啊,为啥没回来......”这首至今流传在麻柳铺村老一辈乡民中的山歌,道出了对红军朴素诚挚的怀念。近日,记者来到略阳县接官亭镇,看到这个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燃起革命火种、烙下红色印记的村庄,正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以“红色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三进麻柳铺播下红色火种
“我太爷讲,当年红军就是从火神庙那边的山沟里过来。”红军纪念亭里,71岁的郭志元遥指对面青翠山岭。当年,他的曾祖父郭全德曾协助来村的红军侦察地形,亲身见证了红军的亲民爱民。
据略阳党史资料记载,1935年2月7日,红四方面军5名战士经寺基坝、二里坝、白果树,首次进入麻柳铺村。但因蒙受国民党及土豪劣绅的反动宣传,乡民一片惊慌,纷纷离家躲进山林。2月13日,15名红军战士再次来到麻柳铺村,耐心向回来的乡民宣传:“红军是受苦人自己的队伍!是打富济贫的!还要建立‘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受苦人再不受剥削和欺压。”这次红军在村上驻扎两天,赢得了乡民的信任和支持。2月21日,50名红军战士第三次进入麻柳铺,给乡民送去核桃和腊肉,并计划创建“苏维埃”阵地,后因接到紧急转移命令,战士们撤离了村庄。
三进山村播火种,至今犹颂引路人。红军在麻柳铺活动时间不过五天,但共产党“打富济贫”的政策、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广大乡民的心中。
“‘红军三进麻柳铺’不仅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红色记忆,更是今天激励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麻柳铺村党支部书记叶秀芳介绍,“我们打算以红四方面军驻扎旧址为亮点,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叶秀芳称,体验区将配以解说,还原历史场景,并设计登山道、山间小径,让游客重走红军路,还将以红军三进麻柳铺纪念碑为核心,建设红色展览馆、红色文化长廊,打造爱国主义培训营和党员主题活动基地。
叶秀芳所介绍的这些“红色设想”,已写入麻柳铺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项目中。目前,项目正在进一步完善规划报批。
依山傍水做足生态文章
“咱麻柳铺最大的特色是自然环境好、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麻柳铺村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另一笔宝贵财富。
略阳小伙何斌和来自江苏海安的张昌建不约而同相中了这里的绿水青山,2020年下半年,两家企业先后落地麻柳铺村。
一个是年设计生产一百万袋的香菇生产基地。养菌棚、出菇棚、冷库、大型烘干设备一应俱全,绿色生态与先进科技结合,生产的香菇菇形饱满,产量高、品质好,销路不愁。
一个是年出栏肉羊一万只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4间羊舍大棚整齐宽敞,大羊小羊按照年龄阶段采用不同营养配比的饲料,个个喂得膘肥体壮。
依山傍水,做活生态文章,让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香菇从拌料、培菌到采摘、分拣都需要人手,对闲散劳力带动较大,明年产业规模还要提高到户均1万到2万袋。羊场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带动农户300户、户均增收3500元。”叶秀芳说,通过“公司+村集体+村民”模式,按照一定比例保底分红、让利百姓。产业兴旺了,村民的红利也越来越多。
收获不止于利益,村上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淳朴友爱也让两家企业倍感温暖。何斌告诉记者:“去年9月入场,11月就建好厂房、投入生产线,各方面的问题村上都全力积极协调解决,建设速度才能这么快。”杨昌建也感慨:“肉羊养殖基地是苏陕协作、军地共建项目。我从遥远的海安来,可村上的干部群众对我就像家人一样,今年中秋节就是在老叶家过的。”而在村委班子看来,为企业服好务,为群众谋好利,正是对红军艰苦奋斗、亲民爱民精神的传承。
如今的麻柳铺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产业多元化发展,村里综合开发了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发展大棚蔬菜、袋料香菇、银杏种植、茶叶和生猪、乌鸡、肉羊养殖,发展观光休闲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麻柳铺人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