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搬出深山住新房 加大扶持奔富路

2021-07-28 13:12  渭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炳林 骆春艳

炎炎夏日,宁强县二郎坝镇水田坪村11组扶贫移民搬迁户白清兵一家4口忙着采摘烟叶,他笑着说:“我家原来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每年靠种植小麦、玉米和洋芋来维持生活,成为村里的贫困户。2018年,村里在山下的公路边建起了靓丽的安置点,我家搬了进去,通过流转土地种烤烟,当年脱了贫。今年,我又种植烤烟30多亩,可收入8万元,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十三五”以来,宁强县共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3个,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14亿元,实施搬迁6796户23072人,城镇安置4357户15534人,城镇化率64.11%。

科学规划挪穷窝

近年,宁强县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建立“县级领导包抓、部门联动、镇办主抓”工作机制,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移民(脱贫)搬迁工作职责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县级领导联系包抓移民(脱贫)搬迁安置点责任的通知》《宁强县“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了责任明确、上下齐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移民搬迁工作有力推进。

该县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县,原搬迁群众多分散居住在高山或河道边,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发展潜力小。为让搬迁群众挪穷窝,县上在安置点规划时,严格按照“四靠近、四避开、四提升”的原则选址,统筹考虑安置点的立地条件、资源承载、发展潜力、就业创业空间,并兼顾学校、医疗、商业及金融网点等公共服务,以城镇集中安置为主,中心村安置为辅,采取“一次性规划布局、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办法,靠近“城镇、中心村、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合理布局49个安置点,其中县城2个、集镇21个、中心村25个、旅游景区1个,集中安置5781户19395人。

阳光搬迁暖人心

为把移民脱贫搬迁这一惠民工程落实好,暖民心,该县实施阳光搬迁,严守住房面积的红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标线、资金使用管理的高压线政策标准,严控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红线,以人定房、以户定房,做到了户型设计和人户对接科学合理。严格落实建房补助政策,严格控制建房成本,按照集中搬迁安置人均房建补助2.5万元,分散安置人均1.5万元的标准补助到户;集中安置点基础配套资金人均2万元由县级统筹使用。严把灾害评估、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基本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资本金制”五制管理要求,全面规范工程管理,有效管控建设质量,压紧压实镇办的建设主体责任,确保把每个安置点建成放心工程、示范工程。严格执行省级制定的资金筹、拨、用程序规定,制定《宁强县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在县农发行设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严格落实项目资金拨付审批制度,为资金装上了“安全锁”,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用。

后续扶持奔富路

该县紧紧围绕让搬迁群众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搬迁户后续发展,印发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按照“产业就业创业相统一、生产生活生态相适应”的思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后续发展、持续增收致富。

该县各有关行业部门积极上门开展后续扶持工作,在8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共创办社区工厂23个,吸引搬迁户就近入园就业。县上以苏陕协作为契机,规划建设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加工、中蜂养殖等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年度新建产业园区9个,共建产业园区18个,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县上在100人以上的3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48个,累计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公益性岗位143个,经培训后实现就业。县移民办配合县人社局(劳服局)内引外联做好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等工作,组织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就业,宣传动员有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上一篇:张烨到镇巴调研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安全稳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